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羣裏有個寶媽,閒聊時說到自家寶寶鼻樑上有一條青筋,婆婆認爲這是孫子身體不好、脾胃虛弱的象徵,她原本沒當回事,只當老人家糊塗了。

但前不久帶孩子回老家時,老家的長輩們也都是這樣的說法,她不由得就有些疑惑了。

“鼻樑上有青筋,肯定愛哭愛鬧”

“青筋過鼻樑,無事哭三場”

“這孩子脾胃差,快帶去看醫生調理調理”

……

說的人多了,她也將信將疑,前幾天帶寶寶去了次醫院,但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此話一出,羣裏很多寶媽表示自己也聽過這種說法,對緣由也說不清楚,有認同老人說法的,也有表示質疑的,還有人乾脆表示是巧合。

鼻子上有青筋,這樣的孩子脾氣差、脾胃虛?老人家的說法別輕信。

其實,這條青筋不過是原本就處於皮膚表層的靜脈血管罷了,嬰兒的皮膚很薄,皮下脂肪又少,因此能很清晰地看到皮下的大血管,有些寶寶皮膚白嫩,青色的血管就更加顯眼。

寶寶哭鬧體弱,並不能與青筋劃上等號,這與他天生的體質及家長的照料方式有關。

很多孩子可能剛出生時並沒有如此明顯的靜脈血管,但可能後期因生病導致體重下降、脂肪減少,於是鼻樑上的青筋便浮現出來了。

上海醫科大時毓民教授,曾帶領專業團隊做過專業的研究,以150名嬰兒爲觀察主體,在長達三年多的追蹤調查中發現:

體弱與青筋,很可能同時在寶寶身上共存,但並不能說明孩子鼻樑上有青筋,就一定是體弱、愛哭鬧。

至於前面老人說的“鼻上青筋脾胃弱”的說法,也不準確。

寶寶脾胃虛弱是正常的,因爲他們的腸胃功能發育尚不完全,很容易因家長餵養的疏忽導致腹脹、腹瀉之類的問題,無論寶寶是否鼻樑上有青筋都無法避免。

“青筋過鼻樑,天生壞脾氣”的說法也不靠譜,發脾氣而出現青筋的現象,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有,這是一種很普通的生理現象。

傳統的老觀念搞混了生病發脾氣與青筋的主次關係,寶媽們別因此搞錯重點,先弄清寶寶生病及發脾氣的真正原因,別在青筋的問題上糾結。

孩子脾胃差,常出現脹氣、腹瀉等情況,多半與餵養方式不當有關。

小孩子脾胃發育不完善,家長又總認爲“能喫是福”,於是一個勁兒地投餵,很多寶寶一天到晚小嘴都不閒着,便導致積食。

小孩的發育是一個漸進過程,而且因爲年紀幼小,無法正確表達需求,家長們一見小孩哭鬧就給餵奶、塞零食,這是很不正確的做法。

喫得太多,腸胃無法消化,只能對消化系統造成負擔,長期如此會影響腸胃功能。

還有很多家長限制孩子跑跳,怕他們出意外,總是拘在家中玩耍或學習,但缺少鍛鍊也會導致積食。

小貼士:

家長們要記得控制下寶寶的零食,只在真正餓的時候再餵奶或喫飯,小月齡的寶寶餵奶後豎起來拍拍奶嗝。

此外,平常多增加室外鍛鍊,養成良好習慣,寶寶的脾胃便不會再差了。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天生氣質: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認爲人類天生有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現代科學家也有三種分類: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

其中困難型的寶寶是最難照顧的,小傢伙們情緒不穩定,經常發脾氣,需要家長有更多耐心。

需求沒滿足:

小寶寶只會用哭來表達需求,渴了哭,餓了哭,冷了熱了也哭。

每當他們有什麼需要又沒及時得到滿足就哭,家長此時又易無條件的滿足。

嬌慣放縱導致:

現代家庭獨生子女多,一家就這麼個小寶貝,無不是放在心尖上疼寵,即使做錯了事也會輕鬆放過。

因此,孩子們的脾氣越來越大,因爲他們明白無論自己怎麼做都不會有人責備。

寶寶脾氣的好壞與鼻樑上的青筋無任何關係,家長的教育方式纔是主要原因。

最後再次提醒諸位寶爸寶媽,青筋只是身體內再普通不過的血管,並非導致寶寶體質差或脾氣差的根源,家長們不要被俗語迷惑,放過了真正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