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是唐代段成式創作的筆記小說集。該作品有前卷20卷,續集10卷。這本書的性質,據作者自序,“固役不恥者,抑志怪小說之書也”。所記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動物、植物、酒食、寺廟等等,分類編錄,一部分屬志怪傳奇類,另一些則記載各地異域珍異之物。

在《酉陽雜俎》中,收錄了一則駭人聽聞的故事:

李廓在潁州,獲光火賊七人,前後殺人,必食其肉。獄具,廓問食人之故,其首言:“某受教於巨盜,食人肉者夜入,人家必昏沉,或有魘不悟者,故不得不食。”兩京逆旅中,多畫鸚鵒及茶椀,賊謂之鸚鵒辣者,記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緩急也。

晚唐人李廓,官拜潁州刺史。某次,在李大人的轄區下發生了這樣一檔子怪事:官府的公差緝拿了一夥江洋大盜,這夥匪徒總共有七個人。他們犯下的案子,絕非偷盜搶劫這麼簡單,據帶頭的匪徒說,這夥犯罪集團每次幹活之前,都要喫幾塊人肉。

這種事光聽着就讓人覺得毛骨悚然。李廓聽說之後,立即來到監獄親自提審這些犯人。起初這些犯人生怕惡行敗露,後來或是意識到自己的罪行已罪無可赦,索性將情況全都交代出來。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劫匪這一行裏也有狀元。

這名帶頭大哥被同行稱作“巨盜”,這位老前輩雖然已退隱江湖,但他卻不忘關照江湖後輩,給他們傳授了一套殺人越貨的妙法。在幹活之前,先喫上幾塊人肉,這樣闖入別人家裏時,這戶人家肯定會沉睡不起,就像是鬼壓牀一樣任人宰割。

這夥犯罪集團,就是受到這位江湖大佬的教育,練就了一身本事,於是,每次搶劫之前都得啃幾口人肉。至於人肉的來源,想來自是“就地取材”了。

那麼,在這段文字中,“兩京逆旅中,多畫及茶椀,賊謂之鸚鵒辣者,記嘴所向;椀子辣者,亦示其緩急也。”這段令人費解的部分又該作何解釋呢?所謂“兩京逆旅”,說的就是長安和洛陽官道上的旅店和客棧,這幾個字沒有什麼問題,關鍵在後面的幾句話。

筆者以古漢語釋義進行推測,這句話大體可以翻譯爲:

盜匪們往往會在長安、洛陽之間的小旅館裏留下記號,在牆壁上畫鸚鵒和茶碗。鸚鵒的嘴巴是一種方向的標記,暗示盜匪的去向;而茶碗碗口的大小,則代表着本次犯罪行動的輕重緩急,通過這些暗號,盜匪們即可進行交流。

當然,這則故事除了透露出晚唐時期的世道動盪之外,重點突出的是當時的食人亂象。

在黃巢之亂爆發以前,各地的災荒就已經出現了。老百姓沒有充飢的糧食,便只能“易子而食”,用人肉填飽肚子。民間流傳一句老話,“賊過如梳,兵過如篦”,而這些受生活所迫而發生的食人現象,相比於黃巢的大規模食人而言,只是小兒科而已。

黃巢和洪秀全一樣,是個屢試不中的落榜考生。兩人在落魄以後殊途同歸,最後都走上一條謀反之路。相比之下,黃巢的造反比洪秀全更加乾脆。他沒有皈依什麼外來宗教,而是靠販賣私鹽完成了原始積累,並逐漸覺醒了骨子裏殘忍嗜殺的一面。

其實,從黃巢的那一首《不第後賦菊》中,我們便能看出此時的黃巢已對時局充滿怨恨了: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僖宗二年,各地災情失控。值此之際,黃巢與一衆窮苦百姓揭竿而起,揮師長安。在黃巢的策動下,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終於在廣明元年攻破長安,誅殺了駐留在城裏的所有李姓宗室,完成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宏願。

然而,在朱溫和李克用的夾擊下,黃巢未能坐穩龍椅,第二年他便被迫逃離長安。此時的黃巢已基本忘卻了舉事的初衷,開始對勞苦大衆揮舞屠刀。在末日陰影的籠罩下,黃巢的士兵已像黃巢一樣變得瘋狂。這支大軍所經之處,不論是官兵還是無辜百姓皆屠殺殆盡。

在黃巢進攻陳州時,由於兵糧不足,黃巢命令士兵抓來周遭的百姓,將大活人推入巨碓、巨舂製作成肉泥,混合粗糧充作軍糧,供士兵們食用。在所有亂軍中,除黃巢之外,最令老百姓聞風喪膽的莫過於秦宗權的軍隊了。據說,這支隊伍與黃巢的義軍一樣都有喫人的習慣。

只不過,秦宗權的部下不喫肉糜,而是將擄掠而來的老百姓全部斬斷雙腿,並將這些大腿醃製起來作爲輜重隨軍攜帶。雖說,後世亦出現過亂世食人的現象,但是,不論是規模還是駭人聽聞的程度,都無法與黃巢之亂時期相提並論。

參考資料:

【《新唐書》、《酉陽雜俎》、《不第後賦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