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坊間流傳出這樣的傳言,有心人說手握兵權的曾國藩有不軌之心,打算謀取帝王之位。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滿清朝廷不得不仰仗湘軍。然而,如今四海昇平,反賊皆已被誅滅,慈禧太后還能讓曾國藩手裏攥着足以威脅到滿清統治的兵權嗎?

在慈禧的眼裏,曾國藩已不再是那個扶大廈於將傾的蓋世英雄,而是坐鎮東南的飢餓猛虎。有曾國藩在,慈禧坐臥難安。於是乎,慈禧將曾國藩調走,任命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通過這種方式直接削弱湘軍。

江寧是湘軍從太平軍手裏奪回來的,亦是湘軍眼中的根據地。湘軍在這片土地上經營了許多年,怎能輕而易舉地將自己的地盤拱手讓人呢?

在同治九年,發生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驚,舉國傾注。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爲刺客張汶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張汶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

馬新貽雖走馬上任,但在此之前的十餘年官宦生涯中,此人始終沒能在軍界紮根,連一支肯爲他賣命的親兵都沒有。馬新貽孤身一人來到江寧,恰似闖入龍潭虎穴。被譽爲“晚清四大冤案”之一的馬新貽被刺案,始作俑者到底是何許人也?這個問題的答案,朝廷心知肚明。

不過,爲了不激化矛盾,維護滿清王朝的穩定,慈禧只能讓曾國藩立即返回江寧坐鎮。從這以後,兩江總督的大位始終維持在湘軍一系,再未變動。畢竟,沒有人想要成爲下一個馬新貽,在湘軍的頭上動土。

可以說,在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後,湘軍的劣根性盡顯無疑。相比於那些土匪流寇,湘軍的惡行有過之而無不及,時常光明正大地劫掠客商和百姓,曾國藩等一衆將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朝廷施行了裁勇改兵的政策之後,幾萬名湘軍將士被迫離開軍隊,他們並沒有回到家鄉從事農業生產,而是成爲土匪流寇,四處劫掠。

有些被裁撤的湘軍加入了哥老會,而一些官兵本身就是哥老會分子。湘軍的裁撤直接擴充了當地黑惡勢力,那些曾效力於朝廷的湘軍直接融入到各大幫會中,成爲威脅社會治安的新公害。馬新貽上臺之後,開始整治這些因裁撤湘軍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所以自然影響到了哥老會等黑惡勢力的核心利益。

尤其是馬新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職務變動,委任了以嚴苛著稱的營務處總管袁保慶。在此期間,馬新貽處理了一大批危害社會的黑惡分子,包括:流寇、百姓及散兵遊勇,將這些人就地正法。正因如此,馬新貽纔會爲自己招致禍端,成爲當地黑惡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曾向孫衣言透露過口風的顏士璋,是個頗有心機的人,他撰寫了一部《南行日記》,記錄了前往江寧期間的所有見聞。根據顏士璋的曾孫描述,日記中出現了“刺馬案背後有大人物主使”的文字。

張汶詳暗殺朝廷命官,整個案件顯得撲朔迷離。

馬新貽在戒備森嚴的官署中,爲何張汶詳能輕而易舉地突破層層防線進入到官署重地並完成刺殺呢?

此爲疑雲之一。

其次,馬新貽被殺害之後,坊間立即流傳出了“刺馬案”的戲文,各大戲班將這起事件添油加醋地演繹出來。難道在刺馬案還未發生時,民間就已有劇本家寫就戲文了嗎?

此爲疑雲之二。

在馬新貽被刺殺的時候,正趕上當地恢復鄉試,安徽學政政殷兆鏞在出題時,寫了一些譏諷的內容。恰巧當時喬松年也站出來,寫了一首歪詩作證。莫非兩人知曉此事的內情嗎?

此爲疑雲之三。

最令人費解的是,有一些湘軍將領冒天下之大不韙,爲刺客張汶詳開碑立傳,他們究竟是張汶詳的支持者,還是參與到事件中的謀劃者呢?

此爲疑雲之四。

種種跡象表明,這起刺殺案絕不簡單,而是一件另有打算,有組織有預謀的事件。

這起案件的結果關乎政治,所以幕後的始作俑者極有可能是政壇上的人物。從張汶詳策劃刺殺,到刺殺正式實施,再到輿論的配合,乃至案件的審理環節,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助推。這些都證明,此案的“幕後黑手”,是一名極具政治手腕的大人物。

同年四月,曾國藩奉命監斬兇手張汶詳,將此人千刀萬剮,剖心後獻祭於過世的馬新貽。隨後,朝廷於江寧、安慶、杭州等地爲馬新貽修建祠堂。兇手已死,輿論隨即平息。至此,這樁公案被深埋起來,真相從此再難見天日。

參考資料:

【《清末四大奇案》、《清稗類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