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中華綠茶中久負盛名。龍井爲西湖附近一村莊名,是西湖龍井的主要產地,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曆史。龍井又名龍泓、龍湫,西湖西南的風篁嶺山,爲西湖羣山,南、北兩大支的交接點。龍井泉水清澈甘洌,與虎跑、玉泉合稱西湖三大名泉,由於地理條件的緣故,爲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裏山林密集,泉源茂盛,大旱不竭,古人認爲是龍之所居,三國東吳時即來這裏禱雨,龍井之名也因此而來。有傳說龍井與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所以叫龍井。龍井是一個半圓形泉池,井中泉水漫溢後,通過石罅聽候宕下瀉,哪怕是遇到乾旱井水也是不會不枯竭的。用小棒攪動井水內泉水時,水面上就會出現一條蠕動的分水線,彷彿游龍一般,這種現象在雨天時更爲明顯。據說這是因爲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衝撞,兩種水質因此重和流速的差異所致。

西湖龍井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我國唐代,在茶聖陸羽撰寫的茶葉專著《茶經》中,已經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西湖龍井茶之名始於宋,聞於元,揚於明,盛於清,自古就很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過程,西湖龍井茶從無名到有名,從老百姓飯後的家常飲品到帝王將相的貢品,從漢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

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上龍井,遊覽杭州西湖時,曾盛讚西湖龍井茶,把獅峯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爲“御茶”,並題“龍井八景”,每年產的龍井進貢給朝廷,將龍井茶上升爲至尊地位。那麼,龍井的背後還有哪些歷史故事呢?

探龍井舊事

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催生了大量刻石,龍井泉四周有許多摩崖石刻,龍井神運石就是其中之一。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當時是第三次下江南,他對西湖神運石早有耳聞,嚮往已久,當到達龍井時,發現此石果真神奇可觀,於是在石上御題“神運石”三大字,並賦詩一首,也一併刻於石上,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分別於1765年、1780年、1784年,乾隆第四、五、六次下江南遊龍井時,每次都在神運石上賦詩一首。所以現在的神運石上,共有五處乾隆的題刻存世,足見乾隆對神運石的喜愛。

那麼這個神運石到底是何來歷呢?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這一年正值大旱,有一位叫李德的官員,主持了龍井的淘浚工程。或許當時的龍井淤塞,已無井水可汲,非得來一次徹底的清淤疏浚纔行。工程初始時,在井中淘得鐵牌、玉佛、金錠、銀錠等物,在金銀錠上,還鑿有大宋元豐(1078-1085)年號。其後在井中發現一巨石,李德命令八十位力士,全力拖拽而出,清洗完石頭後,在石上發現題有“神運”兩字,另有許多題刻,已漶漫不可讀,也不知是何代何人所鐫。

神運石出龍井後,最後又在龍井底淘得鐵牌十五面、銀二條,上面鑿有吳赤烏(238-251)年號,想必這些都是遙遠的三國東吳時,官府或百姓在龍井進行祈雨時所用。當工程近尾聲,果然四周烏雲密佈,而龍井泉水也洶湧而出,李德懼怕再淘而驚擾神靈,工程即告完工。明代神運石重新發現後,特立於龍井旁,引得一衆官員在此石上題刻留記。除了乾隆五次御題之外,神運石另有十二處其它題刻,一塊石頭上共計十七處題刻,也可謂是西湖邊滿載歷史的名石了。

一、清乾隆壬午御題“神運石”(1762年)此御題字口清晰,被填朱,國家圖書館有拓本留存,按字跡分析當爲乾隆所題,但拓本上有“乾隆御筆”方印,此題刻頂部未見,或許是後世按原拓本摹刻。《南巡盛典》有乾隆壬午御題“神運石”記載。

二、清乾隆壬午御題神運石詩刻(1762年)此詩《南巡盛典》有記,全文爲:“移來不借五丁穿,峭蒨亭亭一朵蓮。聞說鐵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烏年。”壬午暮春御題。下鈐“乾隆御筆”方印。因此處詩刻被另一“神運石”題字打破,只剩“赤烏年”之後的文字尚清晰。

三、清乾隆乙酉御題神運石殘詩刻(1765年)此詩《南巡盛典》有記,全文爲:“詭石猙如偉丈夫,遙年題識半模糊,新詩業已行行泐,曷不由今視昔乎。乙酉□□御題。”下鈐一方印,印文未識。“業已行行泐”以上部分已被毀,此詩刻僅剩下一部分殘存。

四、清乾隆庚子御題神運石詩刻(1780年)此御詩刻被填朱,此詩《南巡盛典》有記,全文爲:“傑立昂然似偉人,運來聞說力由神。東坡被服夫子者,不語可曾此辨真。庚子暮春御題。”下鈐乾卦圓印、“隆”字方印。

五、清乾隆甲辰御題神運石詩刻(1784年)此詩《南巡盛典》有記,全文爲:“運以神功誠有無,卓然立不借傍扶,方圓庵是米顛跋,對此曾經下拜乎。甲辰季春御題。”下鈐兩方印,印文未識。

六、“永鎮太安”四字

“鎮”字上一字,漫漶嚴重,僅有一“?”筆劃可辨,“鎮”字字口尚清晰,按字跡、文意及文獻記述,當爲“永鎮”兩字。

“太安”字口清晰,被填朱,與右側未被填朱的“永鎮”兩字組成“永鎮太(大)安”。此四字,推測應爲神運石明代從龍井淘出前的題刻。

七、“神運石”三字

此題刻被填朱,打破了原乾隆壬午御題神運石詩刻龕面,應該是乾隆壬午(1762年)後所刻,不排除當代人所爲的可能性。

八、“嶻嵲神運石”五字

此題刻獨雙鉤“神運”字跡尚清晰,《武林金石記》有“嶻嵲神運石”五字記載,另“嶻嵲”兩字位於乾隆壬午御題神運石詩刻龕上部,隱約可現,“石”字可能被乾隆詩刻所毀。此題刻實際書寫排列方式可能爲:“神嵲嶻”“運石”此題刻確證是明代神運石從龍井淘出前即存的字跡。

九、未知殘題刻

僅識讀出“甫”字。推測應爲明代題刻。

十、明阮隨等題刻

此題刻尚清晰,釋文爲“□差鎮□處州兼總戎事、中常大夫內官阮隨,發心舍財造殿;欽差管浙江市舶司內官陳添保,舍□財助緣共造□。淘得金銀牌,買木石磚瓦,□工糴米,等用不敷。”題刻人阮隨,在《明實錄英宗實錄》中有相關記載,另一題刻人陳添保待考。

十一、明“…此一人之下…銀五十…”殘題刻

此題刻被上部乾隆乙酉御詩刻與下部乾隆庚子御詩刻打破,年代早於乾隆乙酉,即1765年。

在清代汪孟鋗《龍井見聞錄》中有記:“…又小字可辨者六行:一、□□二面見在;二、□□又淘得鐵牌;三、□□武□□見□;四、造佛殿用諸不可取此一個之下又淘得玉石□;五、兩上寫元豐年待東方姓就;六、□□淘□池得幹得金一鎰銀五十…”

此處爲明代神運石出土後,當時淘浚龍井的成果實錄題刻,可惜被後代乾隆的詩刻所毀,現僅殘存以下十三字“…面見…又…此一人之下…姓就…銀五十…”

或許此處題刻是鐫刻在石頭上的杭州最早之考古報告。

十二、明景泰二年殘題刻(1451年)

此題刻僅存“景泰二年”、“仲秋”六字,被下面乾隆甲辰御詩刻打破,因有紀年,當爲明代人所題。

在清代汪孟鋗《龍井見聞錄》中有記:“…景泰二年,歲在辛未,仲秋子日,此辰霧霾,行者不見…”。

可惜此題刻被乾隆詩刻所毀,僅殘存數字,特別是“霧霾”兩字,僅殘存一“雨”字頭,想必如果全存世,當爲杭州石刻中,最早的“霧霾”記錄。

十三、“□秀”殘題刻

此題刻,似篆似隸,有古意,上部被乾隆甲辰御詩刻打破,未知殘損幾字,最後一字斷爲“秀”字,推測爲明代神運石被掏出龍井前就有的題刻。

十四、明李□題刻

此題刻字跡清楚,釋文爲“榮祿大夫柱國中臣內官都太監日南李□書”,此“李□”推測即爲明代主持淘浚龍井的官員李德。

李德在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有記:“德,交趾人(現屬越南),幼警悟,讀書一目下數行,洪武間,黎王以獻,高皇喜之,暱侍左右,歷事五朝,頗著勞績,鎮守兩浙,卒,敕葬於風篁嶺下。”

十五、明嘉靖殘題刻

暫僅識得“嘉靖…”兩字,當爲明人所題刻。

十六、殘存字跡一

在神運石正面右側,仍有一些殘存筆劃,分析可能是明代前的字跡。此字似雙勾草書。未識得爲何字。

十七、殘存字跡二

部分有關神運石文獻中,稱石上有“下有玉泓池”五字,該題刻或即此五字殘存。

刻石傳之久遠,在文化傳承上具有異於紙質文獻的獨特效力。南巡刻石因附載着帝王的政治與文化權力,它的加入更對江南名物、名勝等景觀的詮釋與傳播產生非同一般的影響力。茶香飄逸的龍井、幽靜雅緻的江南,這些名人舊事爲龍井注入了歷史文化內涵。

北宋元豐年間,上天竺有位高僧名爲辯才法師。他喜歡龍井,居住於此。辯才法師德高望重,仰慕者紛紛前往龍井探望他,但由於當時山路崎嶇,不易通行。辯才法師便募緣整治山林,開闢通道,廣植翠竹,日久,纔有瞭如今此番美麗山道風景。山道開通後,龍井寺香火興盛,來客也越來越多,每當有訪客前來,辯才法師都會親自奉上山中自植自焙的香茗一杯爲禮。客多茶需求量大,龍井寺周圍山林便成茶園遍佈之地。

西湖龍井也不乏有文人墨客爲其筆墨添香,蘇東坡當年在杭州當官時也曾留下經典詩句,“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秦觀《龍井記》“龍井舊名龍泓,距錢塘十里,吳赤烏中,葛洪嘗鍊於此,《宋史·孝宗紀一》乾道二年罷盱眙屯田,振兩浙、江東飢。戊寅,幸玉津園宴射,遂幸龍井。”李光《聞亞子秋葉穉蘭諸子宴集杭州西園有作》詩:“唱酬有作題龍井,夢寤無聊記虎邱。”

不盡西湖美,一品龍井茶。從古至今,中國茶文化的傳統影響十分深遠,茶是我國千百年流傳的文化。杭州的龍井茶散發的不僅是香氣,更有千百年的文化底蘊。西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