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早期发展和回应性照护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 2928 篇文章

儿童早期发展是指0-8岁儿童的全面发展,即从孕期至8岁期间的儿童,在体格、运动、语言、认知、社会和情绪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其中,0-3岁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早期学习、看护人和儿童之间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重视儿童早期发展,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也是家庭幸福安康、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影响着国家和社会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2019年,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儿童早期发展作为推进妇幼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式纳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发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15号)。

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五个干预要素是营养、健康、回应性照护、安全保障和早期学习,其中回应性照护是贯穿在其他四个要素中的最重要因素。回应性照护是指养护人在陪伴儿童时应该积极主动、全心全意地回应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敏锐、细心、耐心地时刻理解并回应儿童的哭闹、语言、表情和动作,做到密切观察孩子的动作、声音等线索,通过肌肤接触、眼神、微笑、语言等形式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回应。比如,在喂养儿童时要主动采取回应性喂养的方式,在喂养过程中注重与儿童互动,关注儿童进食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并能够正确解读、理解和及时反馈。

0-8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与古老育儿经“3岁看大7岁看老”的年龄段一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街坊四邻中有的长辈在点评晚辈时经常顺口说“3岁看大7岁看老”,他们在夸奖一个成就斐然的青年才俊时这样说,在批评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时这样说,在教育年轻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时也这样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古老的育儿经是夸奖、是批评、也是教育,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祖祖辈辈人生经验的智慧结晶,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循证到很多支持这一说法的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儿童神经心理的成长是以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为基础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期领先于其他各系统,出生时大脑已有全部主要的沟回,只是皮层较薄、沟裂较浅。新生儿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只是树突与轴突少而短。3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与育儿经“3岁看大7岁看老”相一致。在《儿科学》生长发育分期中,3岁前为人生的婴幼儿时期,7岁前为学龄前期。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把做好0-8岁儿童的保健工作作为重点,因为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希望所在,也是投资最小、回报最显著的事业。我国0-6岁儿童的保健工作一直备受重视,无论多么困难,儿童保健机构始终是国家的重点财政保障机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09 年启动以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2017年2月又修订发布了第三版。《规范》包括的12 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中有5相与儿童健康有关,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 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等。《规范》要求医疗、保健及疾病预防机构为每一个儿童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和《预防接种证》,对保障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做出了详尽的内容要求和人员保障。

儿童的心理、智力和体格发育与照护陪伴者的情绪和回应方式关系密切。当儿童罹患发热、腹泻等常见疾病时,家长首先别恐慌,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惊慌失措,应该先微笑面对孩子,和孩子沟通交流,询问观察孩子是否很痛苦。开心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自身免疫力的发挥,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而痛苦恐慌的心情不利于孩子的病情恢复。为了准确判断病情,为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需要微笑并积极主动地面对孩子生长发育中必须经历的沟沟坎坎。

回应性照护要求,照护者与婴儿待在一起时,和儿童之间的互动应当具有回应性、情感支持性、发展适宜性和刺激性,需要愉快地与儿童互动着,互相看着、微笑、说话、摸摸、拍拍、逗逗。双方开心的笑着交流,有利于营造愉悦轻松的气氛。在这样安全稳定愉快的环境中,照护者对儿童的健康和营养需求敏感,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徐灵敏.儿科常见病解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

3. 徐灵敏.儿科急诊急症解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好书推荐

科普图书《儿科急诊急症解惑》简介

儿童药物热越来越常见,怎样诊疗和预防?

听着别人的痛苦诉说,这个疫线老兵怎么会有濒死感呢?

儿童泌尿道感染危害大,怎样及时发现?

如何防控和诊断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