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不是很餓,但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尤其夜晚)更容易嘴饞?

或者,再換一個學術性的問題——

當人們被迫隔離時,他們是否會像飢餓的人們渴望食物一樣渴望社交?

先前,某科學團隊研究發現,隔離24小時後的老鼠表現出明顯的社交渴望:中腦腹側被蓋區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激活,導致其社交行爲明顯增強。而這些現象與飢餓的老鼠在渴求食物的反應相似。

老鼠是如此,那人類呢?

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Livia Tomova和她的團隊,近日通過一系列實驗試圖解答這點。

首先,Livia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分別檢測了40名健康的受試者對經歷禁食和社交隔離的神經反應。

這些受試者首在社會隔離10小時的期間,會填寫一份“孤獨感指數”的自我評估。之後,他們需要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測試,並在同一時間完成的暗示誘導渴望的任務。

簡而言之,這個任務就是讓通過受試者觀看了一系列的社會互動,食品和花卉的照片,由此評估此時自我社會互動的渴望程度。

實驗流程(來源:Nature Neuroscience)

利用這種方法,研究人員記錄了受試者的社會互動渴望和隔離後在相應的大腦活動。

在一段時間後,受試者又會被要求進行10小時的禁食和類似測試,並獲得相應對食物渴望的數據。此外,受試者還需在正常條件下完成線索誘發渴求任務和功能定位器任務。

在人腦中,約75%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位於黑質(SN)中,15%位於中腦腹側被蓋區(VTA)。因此,SN / VTA是科學家研究人腦的主要關注點。

黑質有多重要呢?就這麼說吧,當你餓了一整天,看到香噴噴的漢堡被外賣小哥送上門的時候,這個部位會“噌”的一下被點亮。

從那份“孤獨感指數”的自我評估問卷的結果來看,社交隔離顯着增加了受試者的社交渴望、孤獨感、不適感和對隔離的厭惡感。空腹實驗的飢餓問卷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這表明孤獨和飢餓感可以通過社會孤立和禁食而誘發。

“(這項研究)證明了我們的猜想——孤獨感和飢餓感一樣,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它提醒我們體內某種東西缺失了,需要採取行動來填補它。”。研究人員接受採訪時稱。

因此,下次感到飢餓時,不要着急喫東西。最好先冷靜下來問自己:目前最需要處理的,到底是“飢餓”還是“孤獨”?

如果答案是“both”,那麼你可能患上了一種心理障礙,叫做“夜食症”。

現代人普遍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心裏或多或少會積壓一些情緒。很多人在晚上感到孤獨和抑鬱時,更喜歡用食物來填補空虛。

如果你白天幾乎沒有飢餓感,但是晚上喜歡喫很多東西,甚至不這麼做就難以入睡,那麼就要提高警惕,這很有可能是“夜食症”的前兆。

那麼,如何對抗“夜食症呢?

第一,轉移注意力。很多晚上喫東西的人其實並不餓,他們只是想用食物來填補內心的不安全感。我的話,此時會選擇看書、冥想,或者玩上一把《王者榮耀》。總之,只要能找到讓自己沉浸其中的東西,你就能成功抑制對食物的心理渴求。

第二,早點休息。人類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趨光性,夜幕降臨時會產生本能的牴觸感。那種負能量情緒的湧現,需要大量食物的治癒。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早點休息,用甜夢代替暴飲暴食的自我“虐戀”。

朋友,你是寧願像《亂世佳人》裏的斯嘉麗那樣迎接“嶄新的一天”,還是承受一個罪惡的夜晚?

It's up to you.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