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陳厚羣已退休多年,仍擔任着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和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負責三峽樞紐工程的質檢工作和南水北調工程的諮詢工作。

陳厚羣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發佈儀式現場

青山在,人未老,不曾停歇的陳厚羣當選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歲月增,志愈堅,“只要祖國需要,甘願到任何地方”——這是陳厚羣發出的錚錚誓言。

一切獻給水利事業

60多年投身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陳厚羣一直抱有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他始終記得要報效國家,要幹一行愛一行。

愛國心是驅動力,敬業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陳厚羣認爲,有了這兩點,遇到苦難,只要虛心勤奮學習,善於認真思考,就能把知識變成解決問題的力量。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壩、核電站等複雜結構重大工程的抗震問題,計算分析難度較大。世界各國都把結構動力試驗作爲重大工程結構抗震設計的重要依據,大型模擬地震振動臺是進行這類模型動力試驗的主要設備。1980年經水利電力部批准,陳厚羣作爲負責人承擔了建置大型模擬地震振動臺的任務。

爲了完成這項建置工作,他對世界各國已建的大型三向地震模擬振動臺的技術指標、運行情況、存在的問題、生產廠家和設備價格進行了調查,並根據大壩、核電站等複雜結構重大工程的抗震試驗要求須具備的技術指標提出了可行性論證報告。1987年,我國最大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5m×5m電液伺服式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模擬地震振動臺順利建成,在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資料中將其譽爲“世界最佳的壩工抗震試驗設備”。

陳厚羣(右二)與國際知名學者Clough教授等在中美合作大壩抗震試驗工地

爲填補我國水工抗震設計空白,1972年陳厚羣擔任主編,用時5年制訂出了我國第一部水工建築物抗震設計規範,被高壩抗震設計者奉爲“寶典”。2011年他再次擔綱,歷時7年將行業標準升級爲國家標準。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區所有百米以上大壩經受住了強震考驗,紫坪鋪等4座高度超過100m的大壩主體巍然屹立,充分驗證抗震設計標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老驥伏櫪 壯心不已

南水北調是解決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大戰略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孫後代的重大工程。

自2011年挑起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的重任以來,陳厚羣帶領專家團隊遍訪工程現場50餘次,對工程進行質量檢查和技術指導,保障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高質量建設,保證了一泓清水向北流。

“能親身參與到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中,並貢獻一份微薄之力,我感到十分榮幸。”陳厚羣說。

2011年,陳厚羣接受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榮譽獎

三峽工程是迄今爲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2012年,陳厚羣出任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數十次帶領專家組深入工程現場,提出數百條建議,保障三峽工程安全高效建設與運行,其中僅三峽升船機的抗震設計等級一項建議,就爲國家節省十幾億元。2020年11月,水利部、國家發改委發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

“這是一個質量總體優良、工程綜合效益非常顯著的工程,全體參建人員從上到下齊心合力、精益求精,創造了很多世界之最。”陳厚羣自豪地說道,三峽工程是世界一流的、彪炳千秋的工程。

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除了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的相關工作,陳厚羣說,他還做了兩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針對高壩抗震問題,他敢於挑戰對國際上若干權威性的理念和方法,並在中美合辦的英文版《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上發表文章,表明觀點。此外,針對我國現行重力壩、拱壩規範中在分項係數的概念和取值上不一致問題,陳厚羣又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上作了澄清和建議,並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經有關部門研討後採納了陳厚羣的觀點建議,相關問題得以解決。

當選爲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陳厚羣頗爲感慨。“‘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動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但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也是國家對我們的期盼和要求——希望我們能夠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揮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

陳厚羣認爲,“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是相對的,是動態的,是發展的。“‘美’沒有止境,沒有‘最美’只有‘更美’,所以我還會要求自己盡心盡力做得更好。”

“我雖已屆耄耋之年,但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會一直按照入黨誓詞,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陳厚羣說,“儘管自然規律不可抗拒,隨着年齡增長,體力和精力已很有限。至少我還可以爲培育年輕人而甘爲人梯,即使已不足以爲他們鋪路架橋了,至少也應盡到添磚加瓦的責任,期盼他們能成爲‘更美科技工作者’而繼續貢獻綿薄微力。

“從年輕到現在,我一直渴望我們的祖國能成爲一個被平等對待,不再受欺凌壓迫的富強國家。”陳厚羣說,這是他追夢人生的夙願,他對祖國美好未來充滿信心。

來源:中國科協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