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的夢想,所以就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股等經典的勤學故事流傳下來。

這些故事早已被中國的家長爛熟於心,並且時不時的被拿出來教訓或者激勵子女。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教育孩子本是父母的在責任之一,畢竟有養不教、父之過一說,但是如何教,似乎卻沒有太多的經驗。

找工作唯學歷論、高考唯分數論,以致於高考一直被形容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似乎只要過了這個獨木橋,以後的人生就是陽光大道了。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看看中國遍地的大學生,如果沒有真本事,又何以在社會立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鋼說:我在大學裏,看到了中小學殘酷競爭的“後果”。

一心只讀聖賢書

說起高考,依然是中國當前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是也最公平的一種方式。所以很多人還在懵懵懂懂的時候,就被家長灌輸了考大學的思想。

筆者的父母旅遊去了一次北京,回來之後跟5歲的侄子說,已經給他在清華大學報名了,等他18歲就可以去上了。侄子到了幼兒園逢人就說爺爺給他在清華大學報名了,十分的自豪,但他可能不知道這個玩笑背後到底意味着什麼。

從上幼兒園起,中國的孩子就沒有了自由,被父母開始安排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同事的孩子剛上一年級,週末只有半天的休息時間,其餘時間奔波在各個培訓班之間。中國的父母就是一邊抱怨報班花錢費時間,一邊又恨不得報上所有的班,生怕孩子比別人落後了。

中國的孩子總是在被比較中長大,中小學的學生也避免不了殘酷的競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被很多培訓機構當做宣傳廣告語,也總能抓住父母最爲敏感的神經,所以早教班和各種興趣班應用而生,也越來越低齡化。能背誦古詩詞的神童比比皆是,孩子沒有幾個才藝,父母都不好意思參加家長會,類似的現象太普遍了。

所以,中國的孩子從邁進校園的那一刻起,就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就這樣一路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孩子的每一步都是被父母精心安排好的,只爲了能走進大學的象牙塔。

很多人甚至不清楚自己爲什麼學習,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話,我愛學習,因爲學習使我媽快樂。

一日看盡長安花

大學原本是對人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體提升,但現實卻相反了,初高中時帶着考大學的目標努力學,進入大學開始徹底放飛自我。所以有人說,中國學生知識最豐富的時候就是高三的時候,到了大學新知識沒有學會,老知識也忘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鋼說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我在大學裏,看到了中小學殘酷競爭的“後果”,那就是當代大學生因爲缺乏目標和人生規劃導致的迷茫。

有人曾用魯迅的作品集來調侃當代的大學生活,大一什麼都不懂是《彷徨》;大二覺醒無助是《吶喊》;大三發現大學過半,只能《朝花夕拾》;而大四是悔之晚矣的《傷勢》。在這樣的狀態下度過四年,畢業以後人的能力可想而知。

大學生都已成年,爲什麼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皆因爲從中小學開始就在殘酷的競爭環境下長大,那個時候的他們並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是跟隨着父母的計劃走,長此以往,都成了父母的提線木偶人,到了大學突然沒有了外力的干涉,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去籌謀將來。

一時的迷茫很正常,但很多人卻一直迷茫,找不準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以後該何去何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考上大學以後,開始以社會精英自居,就像畢業以後等待自己的就是前程似錦。

中國也的確有過一段時間,考上大學就是國家幹部,以後的一切都順理成章。但現在不是了,畢業不分配,很多人畢業就是失業,但目光短淺的大學生根本沒有這樣的危機感。

父母一直牽着孩子的手腳走,即使突然放開手,孩子也不知道怎麼走。所以整日的打遊戲、逛淘寶、談戀愛,成了很多大學生的生活常態,雖然已經成年,但在很多事情上依然是個巨嬰,等待着父母的救贖。

一問搖頭三不知

大學究竟給社會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才,就業纔是檢驗的標準,但這些年大家對大學生的評價普遍不高,大學生人數是越來越多,但能力確實越來越低。

究其原因,還是跟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差、自我認知不準確有關而這一切又與中小學的殘酷競爭有關,一切唯分數論,扼殺了孩子的其他天賦和能力。

在唯高分論的高考機制下,很多人便淪爲了學習的機器,他們只是單純的學習再學習,沒有創新和探索能力和意識。

安徽的毛坦廠中國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一個學習,因爲它赤裸裸的被稱爲高考工廠,它只負責加工成品,把來自五湖四海的落榜學生通過自己機械化的教育,把學生送進大學的門檻,至於學生有沒有從學習中收穫到真正的快樂和知識,一概不問。

毛坦廠中學的老師不告訴你這道題爲什麼這麼做,他只告訴你,你必須記住它怎麼做,學生的腦子只是在機械的反覆記憶,這樣的僵化大腦何談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類似這樣的學校有很多,不僅學校是這樣,很多家長也這樣,學生只需要按照老師和家長的安排去學習就好了,其他一切一概不知

一直在殘酷競爭環境下長的孩子很焦慮,父母也很焦慮,他們只會考試,卻不會學習,很多東西都是一問搖頭三不知。

這是中國當下教育環境導致的必然後果,所以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被很多開明的家長所接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不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扼殺在條條框框的計劃裏。

被學校和家長束縛在書本里的中國學生,不知道世界的多樣性和人生的多樣性。也有家長說,不是我們不想讓孩子玩兒,而是別的孩子都在學習,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辦法,所以只能讓孩子跟上大部隊,犧牲個人的時間和興趣。

教育是爲了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很多人卻本末倒置了。這到底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出了問題,還是中國的學校和家長在理解上出了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在大學隨處可見中小學殘酷競爭的“後果”。

小結:

盼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家長都不遺餘力的爲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耗盡心血,也許就是這樣一份過於急切的希望,導致了中國的孩子從中小學時就生怕落後了,一直處在一種競爭的狀態下。

這樣殘酷競爭的結果在大學的時候就顯露端倪了,如果在大學期間不能合理的調適這種狀態,那麼更加殘酷的結果將會出現就業上,以致於以後的人生都起伏不定。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鋼說,我在大學裏,看到了中小學殘酷競爭的“後果”,那就是高分低能,缺乏自制力和在自主性。教育直接關係到國家民族命運,如果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那麼一個國家民族就岌岌可危了。

大學不是培養學習機器的地方,他不需要一羣會考試但不會思考的人,高分不是人才的標籤,創新能力纔是人才的標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