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有感》诗中有一句:“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前半句说的就是东汉末年曹操初入官途所发生的一件事。曹操在京都洛阳当北部尉时,在官署门口两旁各悬五色棒十多根。有犯禁的人,不管是谁,都用棒打。

太祖初入尉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因为有祖父和父亲的扶持,曹操在进入东汉官僚体系的门径自然比普通人要畅通得多,他先是举孝廉成为郎官,后来受实职洛阳北部尉,管理整个洛阳城北方区域的治安。

此时的东汉帝国小皇帝执政,刘氏的皇位已摇摇欲坠,大权轮流掌握在外戚与宦官手中。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权大于法,特权阶级横行滋事,普通民众有苦难言。

帝都洛阳因为官宦云集,这种现象尤其严重。他们倚仗官势,为非作歹,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秩序全无,但普通百姓谁也不敢管,只能隐忍不问。曹操初入官场,第一份差使就是管理帝都北面的治安。想要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整治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曹操一上任就想了个办法,让人赶制了十余根五色棒,写明告示,如有人犯禁,无论他是什么人,也不管他有多大的后台背景,一律大棒伺候。

五色棒有两个好处:1、是颜色艳丽,起到警示的作用。2、是挂在门口,起到威慑的作用。一般的流氓地痞在见到这异常醒目的刑罚之物后,都不敢再犯。但对与达官贵人们来说,并不太在意。他们已习惯了特权行事,对于一个小小的北部尉的警告根本不在乎。

汉朝的宵禁制度,要求夜间百姓都必须呆在各自的家中,没有旨令,禁止出行,违者严惩不贷。可是偏偏有一人,仗着侄子是皇帝身边的权宦,平时颐气指使,嚣张惯了,晚上大摇大摆的在北城夜行,被曹操巡逻正好抓到。曹操手下兵士认出这是经常违禁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提醒曹操小心应对。可是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当场打死。经过此事,“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因此事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当然也得罪了不少的权贵,不得不调任到别处去做官,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并不是贬官而是升任顿丘县令。

司空桥玄之前认为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值“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操新官上任就祭起大棒,不杀别的权贵,单单把权宦亲叔给当众打死,必然有他的想法和目的。

一、划清界限

曹操的一生,他的家世既给他带来了数不清的便利,也让他在成年之后,费了好大精力,才把自己从家族的阴霾中摘出来。说到底,还是因为曹操是宦官的后代。

《后汉书·曹腾传》记载:“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中期著名的大宦官。曹腾虽有权有势,但并没有弄权害民。他一生之中侍奉过四位皇帝,一直恭谨忠诚,小心做事。而且他还有识人之明,经过他的推荐的,如:弘农张奂,陈留虞放、边韶,颍川的堂溪、赵典、南阳延固、张温,等诸多名士,都因才得到朝廷重用。因此,曹腾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除了在宦官集团拥有巨大的人脉和声望外,也赢得了少部分士大夫的尊敬。

当然,曹腾就算是表现的再好,也始终归为宦官一党,始终会受到世人的鄙视,这也是曹操生来带有的一个污点。他的父亲曹嵩也不错,曾经当过太尉。当然,是花大价钱买来的,虽然名列三公,但并无实权。

曹操祭出五色棒强行杀了蹇硕的叔父,这种行为让备受宦官集团打压的士大夫群体大为赞扬,就这样,曹操走出了远离宦官集团烙印的第一步。

二、赚取名望

曹操20岁左右开始做官,起点并不低。此前,由于受到司空桥玄等人的赏识,曹操在士族中已稍有薄名。但那大多只是虚名,并没有做出实际的政绩来支撑。

曹操的官职是北部尉,他的处境在当时并不乐观:“京官难做”,这个道理古今皆有。相对于他这个秩三四百石县尉级别的芝麻官,京城多的是高官贵人。而东汉帝国大厦将倾,京城治安之差是可以想像的。

他上任伊始,就杀了大宦官的亲叔叔,在当时可说是轰动京师。因为,宦官集团仗着灵帝的宠信,制造冤案,已经连续杀戮和贬斥了朝廷很多重臣,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党锢之祸”。在这个时候,能有个不畏强权的正直官员挺身而出,自然而然能够获得百姓的爱戴,因为普通士族和百姓并不知道曹操的背景,即使干了这件在他们看来了不得的大事,也不会受到丝毫的伤害和报复。

就这样,曹操杀了宦官的叔父,就是替大多数人出了口气,因为普通百姓始终认为宦官集团是“坏人”,而曹操这个敢杀坏人的好官,立即收获了众多的美誉。

三、展现能力

曹操先是举孝廉,被朝廷征召,任命为郎。说白了就是个实习期的官员,并没有实职。曹操其实也明白,自己人微言轻,想做点大事并不容易。

因此,他抓住了第一次委以实职的机会,经过深思熟虑,祭出五色棒这个杀器,对着宦官集团捅出了第一刀。曹操是严格按照大汉律法办事的,挑选的目标也是不轻不重的恰到好处。那些事后想找他麻烦的人,一是曹操杀人并无过错,报复的话无从下手,二是也要掂量下,为了这个人和曹操背后的势力翻脸值不值得,最终他们只能无奈地选择轻轻的揭过此事。

曹操初入仕途,就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首先,在选择目标时,避开了士大夫群体,这就避免自己因宦官后人的形象遭到对方的打压,成为其对立面。接着,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帝都、尤其是北面区域治安环境马上好转,效果立竿见影。最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慢慢地拉近了与士族集团的关系。

通过此事,不少大臣对曹操的敢作敢为十分赞赏,并向曹操表示出了自己的友善。

这就是曹操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一件小事,可预见未来,正是现在走出的一小步,换来了以后的一大步。这一步,对曹操未来的影响极其深远。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互相攻伐、轮流当政,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曹操是个富有理想、有大志向的人,年轻时就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他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太平盛世的理想。而这些,宦官集团是帮不上他的,这个群体只能添乱,不能成事。

因此,他必须获得士族集团的帮助。这就要求他洗清出身的烙印,并获得巨大的声望才行。后来,曹操主动为党人集团的领袖陈蕃、窦武翻案。虽然没有成功,但已经博得众多士大夫的好感,在曹操知道无法匡正汉室,走上争霸之路时,因为以前这些事迹和遗留下来的名望,使得众多士族子弟前来投奔。正是这些杰出名士的支持,曹操最终才成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魏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