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需求的契合程度,决定了两个人能否走下去。

人与人相处是为了满足需求,人与人的关系是否稳定,取决于需求的互补程度。这里是指除了亲密关系之外的关系,例如朋友、同事、舍友、同学等等。如果两个人可以持续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这两个人的关系就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亲密关系则与之相反,在亲密关系中更看重共同需求的契合度。这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基于有限的价值,每个人都想要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此时两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势必会产生分歧。如果分歧越来越大,那么两个人的感情也会出现问题。

共同需求对关系的影响

普通关系

共同需求对于普通关系而言,更多的是竞争。不管是朋友、同事还是同学,因为某样事物你想要而我也想要,那么我们之间就形成了竞争关系。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这样事物的稀缺性。例如,如果两个人同时喜欢上某个人,那么这两个人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因为他们会互相猜疑,直到再也不信任对方为止。这种情况下,彼此的竞争处于优胜劣汰的局面,对关系的打击是巨大的。再例如,两个人同时看到某件衣服、某部手机,由于不具备稀缺性,彼此的竞争也就会小很多。

亲密关系

共同需求对于亲密关系而言,更多的是合作、分享。对于亲密关系而言,如果想要的某样事物是一样的,那么两个人就可以集中力量来满足共同的需求。相反如果彼此的需求不一致,每个人都在为满足自己需求而努力,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自己的需求上,那么亲密关系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疏远。共同需求之所以能够让亲密关系更加稳定,就是因为人们会对满足需求的人产生依赖。其他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目的、理想信念等,都是建立在共同需求之上的。

为什么亲密关系稳定与否,取决于共同需求的契合度?

经济层面

由于两个人所创造的价值是确定的,那么满足两个人的共同需求,远比满足彼此的差异需求更加节省成本。例如,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想要攒钱买房子,但是另一方却想着攒钱周游世界。这就意味着有限的经济不能够同时满足两个人的需求,那么这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出现问题。你可以归结为世界观的差异,也可以归结为人生观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是缺乏共同需求造成的。从省钱这方面来讲,共同需求的契合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因为彼此在一起,能够最大程度落得实惠。

情感层面

个体的自我需求没有满足前,看到别人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排斥心理。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彼此的需求有差异,那么无论谁的需求先获得满足,那么另一方一定会产生排斥甚至是嫉妒心理。外在表现就是,一方会指责另一方乱花钱,而且事先也不跟他商量。因为那个人购买的东西,并不能够满足这个人的需求,所以在这个人看来是乱花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嫉妒心理,看到对方胡乱花钱自己也去胡乱花钱,最终导致关系破裂。这种情感上的微妙变化,即便不分开对彼此也是折磨。

认知层面

亲密关系中,如果共同需求的契合度很高,那么彼此在认知层面就会产生一些变化。例如,一些共同需求很高的亲密关系,会认为自己更加的幸福。因为他们觉得彼此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方面高度的一致。其实这是一种认知错觉,因为个体真实需求得到满足,其他方面都可以妥协。他们所认为的高度一致,其实是妥协的结果。即便如此,由于他们彼此高度一致,所以亲密关系可以长久维持下去。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培养共同需求的契合度?

充分沟通与交流

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前,充分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彼此在共同需求层面有更大的契合度。这一方式是基于彼此心智都十分成熟的基础上的,其实也就是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单身者。这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可以说很难再改变。正因为如此,寻找合适的亲密关系要比改造不合适的亲密关系更加重要。改造一段不合适的亲密关系,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而他们显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了。

委身与妥协

爱可以让一个人委身,爱也可以让一个人妥协。真正相爱的人,会为此而委身于另一人,也可以向一个人妥协。委身是基于信任,妥协是基于基本需求。基于对亲密关系的信任,从认知上、从情感上相信对方,支持对方的决定,能够更大程度建立共同需求。基于基本需求的满足,在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基础上可以无限制的妥协。尽管这种方式一方势必受到委屈,但是大多数普通家庭,都因为为了某种“大局”,而一再妥协。

总而言之,共同需求的契合度,可以检验一段亲密关系的健康程度。如果彼此的需求差异过大,那么分开也是迟早的事情。

作者:九霄云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