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結束了元朝殘暴的統治,朱元璋登基後,顯示出了大明王朝的威嚴,從未再向別人屈服。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被後世敬佩的朝代是怎樣走向滅亡的呢?根本原因又在哪裏呢?這就不得不從早期說起。

崇禎八年,各地農民軍齊聚滎陽,召開了第一次聯盟行動,在這次聯盟行動當中,十三家農民軍一起聯合起來,進攻明朝皇帝的老家鳳陽,並且在鳳陽這塊地方燒殺搶掠,算作是對明朝的示威。

也就是在這次被農民軍一鬧之後,崇禎皇帝痛定思痛,開始琢磨着啓用一大批能戰善戰的將領,去前線打擊農民軍。

後來崇禎皇帝任命洪承疇剿匪西北,並且賜給他尚方寶劍,給了他非常大的權力。

洪承疇本來是一位文官,當初他在陝西任職,一羣災民襲擊當地的韓城。當時的總督楊鶴本來想派兵出去剿匪,可是自己手下一沒有士兵,二沒有大將,心有餘而力不足。眼看韓城的情況越來越危機,楊鶴無奈之下,就把洪承疇派過去,帶了很少的士兵跟賊寇對戰。可是沒想到洪承疇打得很好,竟然靠着威勢把農民軍打退。

對於西北地區的匪患,洪承疇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西北地區這些賊寇本來是被逼無奈,可是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殺戮,早就一個個變得狡詐無比,心狠手辣,所以對付這些人不能客氣,主要以剿滅爲主,招安爲輔。

這與楊鶴的主張剛好相反。但是,楊鶴也是一位能夠聽進別人勸告的將領,他知道洪承疇的軍事才能比自己強,所以就力排衆議,讓洪承疇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幹。結果洪承疇的軍隊四處征戰,殺的匪寇聞風喪膽,剩下的匪寇都躲了起來,西北地區的禍患一時之間被清理得乾乾淨淨。

或許在當時看來,這些行爲是有顯著的作用,但這就是導火索。他的大肆屠殺,更是激起了反抗,最終如洪水決堤。

後來崇禎皇帝又命令盧象升坐鎮東南。

盧象升這個人,雖然是個指揮官,但是最喜歡的事情卻是身先士卒,跑到前面帶兵吆喝着往前衝。既然指揮官都如此兇悍,下面的士兵自然不能當孬種,所以盧象升的軍隊戰鬥力很強,農民軍都不願意跟盧象升的軍隊交戰。

但是,這次的情況卻有點不同,因爲農民軍人多勢衆,李自成,高迎祥,張獻忠三人糾結三十萬農民軍,朝着洛陽殺奔過來,一定要殺死盧象升。

盧象升手底下只有兩萬人,但是他對於這些農民軍根本不放在眼裏。因爲他知道,這些農民不過是匹夫之勇,看着勢力龐大,實際上不堪一擊。這些農民軍沒有系統的軍事訓練,所以打仗的時候,還喜歡羣毆的方式,即使是李自成這些將領,也是拿着大刀跑到前面去跟人打仗。所以對付這樣的農民軍,盧象升很有把握,只要讓他們第一次進攻失敗,那麼後面的事情就都好說,

盧象升自己箭法很好,所以就找出來兩千名弓箭手,在洛陽城前面一字排開,等着農民軍。果然農民軍沒有任何組織,一股腦衝過來跟盧象升火拼。盧象升就等在洛陽城下面,看到農民軍過來就放箭,很快就讓農民軍先頭部隊死傷慘重。接着,果然不出盧象升所料,農民軍在第一次攻擊受挫之後,士氣一下子就低落下來,盧象升抓住機會,帶領士兵反擊,於是農民軍立刻潰敗,四散逃開。

而盧象升不管高迎祥,不管李自成,單單是追着張獻忠打,後來張獻忠實在是跑不動了,就停了下來,等着跟盧象升拼死一搏。盧象升追到這裏,就不在繼續往前,而是命令手下人祖寬,帶着關寧鐵騎對張獻忠展開衝殺,張獻忠的農民軍哪裏見過這種“重騎兵”,所以很快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幾乎全軍覆沒。後來經過盧象升努裏,東南匪寇也一時之間被清理乾淨。只可惜等到這些猛將離開,農民軍繼續出來折騰,治標不治本。

後面的結局誰都沒有去預料,不久後,李自成攻進都城,崇禎皇帝自殺,而後面更大的敵人滿清,明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崇禎在前期過於執着武力,卻忘記朝廷的腐敗,官員個個自保,最終壓錯寶,敗得一塌糊塗。

而在前文中提到的兩個人,一個是洪承疇,明朝滅亡後,他成了清朝的官吏,還全身心的幫助滿清,怎樣統治漢民。而第二位盧象升,最終是一心爲了大明江山,直到戰死沙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