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2013年8月19日,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唐代·三彩釉陶载乐骆驼杨晓君摄

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以绿、黄、蓝三色为主故名,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不同于唐代早期偏重于素色的配色,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上釉主要是以浓重强烈的颜色为主,且色彩层次分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世俗风气,标志着唐三彩技术的成熟。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多达五位汉、胡成年男子。极富想象力。5人的中心是一位跳舞的胡人,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专家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整件作品有夸张有写实,人物较多但重点突出,前后左右皆有观赏点。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造型新颖生动,釉色鲜明润泽,陶塑艺术精湛,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代·三彩釉陶载乐骆驼杨晓君摄

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飞梯伎等。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唐玄宗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骆驼载乐节目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有两个看点。其一,双峰骆驼身高一般2米左右,负载力可达250公斤,驮载5个成年男子需训练有素。其二,5位艺人在驼背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所展现的高难度技艺。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平很高,幽州胡女石火胡能站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如履平地。唐人的驯兽水平也不一般,披挂华丽的马匹会在玄宗生日时,为他衔杯祝寿,甚至还有舞象、舞犀这种大型动物的演出。所以,骆驼载乐这种节目,在长安大受欢迎。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构思精巧、造型夸张、做工细致,充满着艺术的想象和浪漫的气息。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中人物形象个个生动鲜活,连骆驼也显得沉稳有加,好似踏着音乐节奏徐徐行进。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丝绸之路上商贸、文化、音乐等领域的兴盛与交流场景,为后世展开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民族间文化、音乐融合的真实画卷,它对研究盛唐雕塑艺术、音乐、歌舞、服饰、文化交流参考价值重大。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一件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稀世艺术珍品,它不仅代表了当时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且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气概和蓬勃的生命力。

责编:杨晓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