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一些人批评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也在一些评论里常看到有人喷人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那么真正的“天高地厚”是怎样的呢?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够知晓呢?我们今天就来把这个问题透彻的讨论一下。

古人对天高地厚的认识。

”不晓得天高地厚“这句话,的确像题主说的那样,在中国古今用词中,大体是对一些狂妄浅薄之人的蔑视。“天高地厚”是一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和《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古代人对天高地厚是有说法的,这些说法主要来源于神话,是古人在没有科学常识的前提下,对世界形成的幻想和朴素认知。古籍有这么几个关于天高地厚的记载:

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开篇首句之重,记录了这个华夏民族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南冥者,天池也”。

又有:“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五历纪》: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五运历年纪》:“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鲲鹏超脱于九天之外。天高九万里。”

这些神话古籍中提到的“天去地九万里”,在最后的《五运历年记》中挑明了:天高有九万里。那么地有多厚呢?古代易学理论认为,天数为阳,阳为奇数,阳之极为九;地数为阴,阴为偶数,地之极为六。因此就是说天高九万里,地厚六万里。

当然这种说法完全凭一些所谓“圣人”“智者”们的想象和自证其圆之说,毫无科学根据。所以古人即便知道了这种“天高地厚”,也还是依然没有脱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浅薄,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思维而已。

中国古代的九重天。

古代人们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天圆地方之说占据了统治地位。那时的人们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海洋上,并被一尾巨大的鳌鱼驮在肩膀上,驮累了就要左肩换到右肩,因此隔三差五大地就要震上几震,这就是地震的来源。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每一重都有一个星君主持。中国的九重天被称为:一重天:宗动天,二重天:经星天;三重天:土星天;四重天:木星天;五重天:火星天;六重天:日轮天;七重天:金星天;八重天:水星天;九重天:月轮天。

主持这九重天的九个星君似乎是以太阳系日月行星为依据的,如果把这些名称与太阳系星辰对应,其中有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与我们今天肉眼能够看到的行星相符,加上日月就有七重,宗动天和经星天处于底层,无星无形,是带动所有天体运行的基础。

但日月行星从一重到九重天的排布,似乎没有什么规律,较为混乱。比如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反而被划为九重天;土星是距离我们最远的,却划为三重天,距离较近的金星、火星却分别被划为五重和七重,比距离更远木星层次更高,而不远不近的水星却成为八重天。

外国古代的九重天。

九重天并非中国传说独有,外国也有。

但丁写的《神曲》中,就描述了九重天的场景:第一重天为月天,居住着信仰不坚定的灵魂;第二重天为水星天,居住着为追求史上荣耀建功立业的灵魂;第三重天为金星天,居住着多情的灵魂;第四重天为日天,居住着智慧的灵魂;第五重天为火星天,居住着为信仰而战亡的灵魂;第六重天为木星天,居住着公正贤明的灵魂;第七重天为土星天,居住着隐逸默想的灵魂;第八重天为恒星天,代表着基督的胜利;第九重天为原动天(水晶天),代表天使的凯旋。

这外国九重天中的星辰层次与远近关系的虽然也有一些小误差,但比中国九重天要准确多了,大致以距离地球远近一致。如距离我们最近的月球为第一重天,距离我们最远的土星为第七重天,距离更远的恒星为第八重天,最远的第九重为原动天(水晶天)。除了水星和金星的次序有点颠倒,其余都准确,这说明西方很远的古代在天文学方面就比中国要发达。

但不管是外国的九重天,还是中国的九重天,都没有科学数据做支撑,几乎都是凭肉眼观测和想象自圆其说,对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帮助。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天文观测和天文物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太阳系乃至宇宙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因此现在的天高地厚就科学准确多了。

现代科学“地厚”好定,“天高”依然难测。

地厚就简单多了,就是地球的“厚度”,地球厚度就是地球直径,约12742km。看来古人对地厚还是高估了,它们认为有6万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厚。那么天高呢?即便科学观测手段和理论基础已经比古人强大了很多的今天,也很难给出答案,因为这个“天高”很难定义和理解。

现在时空通讯试着从如下几个层次来理解天高:

天高的理解1:大气层顶为天高。

离开地表就可以称为天,如果以地球大气层高度为天天,那么这个高度也是模糊的。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这些层次也只是一个大致分层,层与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是渐渐过渡的。

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上空,平均厚度约12千米,由于地球自转的甩力,在两极上空厚度只有约8千米,在赤道上空约有17千米,是大气层最稠密的部分,包含了大气层75%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地球所有的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都在这个层次。

平流层在对流层上面一直到海拔50千米左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只有海平面的0.02~0.04%左右,越高空气越稀薄,其中富含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等有害射线会进行吸收过滤,对地球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

中间层在平流层上面到海拔80千米以下,该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空气密度很稀薄,但大部分外来陨星会在这个层次烧毁;中间层上面就是热层,距离地表高度从海拔80千米到500千米,这个层次随着高度提升温度上升,昼夜温差变化大。

热层以上就是散逸层,这个层次没有界限,这里的地球引力已经很小了,大气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不断向太空逃逸,空气密度已经接近太空真空状态。但有研究认为,在距离地表63万千米处,还能够检测到大气分子。

理论上,地球史瓦西半径约150万千米,也就是说地球在太阳系的引力影响范围约150万千米,地球的大气分子最远也只能散逸到这个地方了。如果以大气层为天高,最高也就150万千米了。这个天高就已经超越了古代所有天高的想象了,是所谓九重天九万里的33倍多了。

天高的理解2:以太阳系为界。

太阳系以天文单位为尺度,1天文单位是以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准,约1.5亿千米。太阳系距离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如果以这里为界,则为30个天文单位,也就是45亿千米。

但在海王星外还有柯伊伯带,还有冥王星等众多矮行星和无数小天体,还有太阳风也就是太阳辐射的带电粒子冲击。太阳风到达最远处叫太阳风顶层,以太阳为核心半径约120天文单位,如果以此为太阳系边界,则约180亿千米。

但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数据进行的数理建模,认为在距离太阳50天文单位到1光年半径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被密集彗星等小天体包裹厚厚的球形地带,科学界把这个球形包围圈称为奥尔特云带。这是太阳引力影响的边缘地带。

如果以这里为界,太阳系的范围就有约6万多天文单位,9.46万亿千米以上,也就是1光年。这个天高就比地球渺小的大气层高多了,但在宇宙中,这点天高完全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

天高的理解3:以银河系为界。

原来认为,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现在一些最新观测和研究,认为银河系直径约2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3万光年。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就像小孩子用纸折叠着玩的风车,有四个放射旋转状的悬臂。

银河系的四条悬臂不平衡,有两条很长,还有两条有点像发育不全,比较短,因此叫支臂。不管是支臂还是长臂,都是由浓密的恒星组成。我们太阳坐落在一条叫猎户臂的支臂上,距离银心约2.6万光年。

如果以银河系范围为天高的话,那我们距离银河系边缘有两种测量法,一种是从支臂这边向银河系边缘计算,银河系半径约为10万光年,太阳距银河系边缘就约7.4万光年;一种是以银河系厚度计算,太阳距银心2.6万光年的地方,大概厚度在1万光年左右(估计,并非严谨数据),这样如果太阳在悬臂厚度中心的话,穿越银河系厚度到达边缘,距离就只有5000光年左右了。

因此如果把银河系作为天高,那么大概在5000光年到7.4万光年之间。

天高理解4:以更高天体结构为界。

银河系只是可观测宇宙约数万亿到10万亿个星系之一,银河系上面还有层层更大的天体结构,比如银河系是本星系群50余个星系中的一个,本星系群占有约1000万光年的天区;本星系群又是本超星系团上百个星系团(群)之一,本星系群只是这个超星系团中一个很小的群体,本超星系团覆盖着1.1亿光年的天区。

本超星系团上层天体结构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其覆盖着一片约5.2亿光年的天区;再上面是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只是其中60个天体结构之一,这个复合体覆盖着约10亿光年的天区。

再上面还有:斯隆长城,尺度13.8亿光年;巨型超大类星体群,尺度40亿光年;海格力斯-科罗拉·伯里阿里斯长城,尺度100亿光年等等。这些超大天体结构一个比一个大,最后组成了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

如果按照这个为天高,以我们地球为中心,这个天高就有465亿光年。

天高理解5:未知的宇宙全部。

可观测宇宙并不代表宇宙的全部,甚至只是宇宙很小很小一部分,因为我们宇宙还有两个不可观测部分:一个是“过去视界”,就是在大爆炸开始后38万年间,宇宙是不透明的,光电辐射都无法发出,因此依靠光电观测的人类无法知晓这部分宇宙有多大;

二是“未来视界”,就是宇宙膨胀叠加速度一直以超光速扩张,在可观测宇宙边缘地带,星系正以光速数倍速度离我们远去,这样,那里的星光就永远也无法传递到我们视野中,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这个视界之外的宇宙有多大。

因此真正的宇宙有多大,现在谁也无法知道,就是霍金、爱因斯坦重生也无法知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现在动态宇宙观认为,既然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是有始有终的,因此也就是有限的。

现在我们不知道宇宙全部有多大,但理论上是有限的。虽然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观测到宇宙到底有多大,但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深化,天体物理学新理论的诞生,或许能够得到全部宇宙的建模,从理论上能够论证出整个宇宙到底有多大。

不过现代量子力学还引申出了多重宇宙、平行宇宙的说法,这个就似乎更离谱了,这个天高就真的永远也无法测知了。

按照天体结构这种分层,天高可分为11重。

第一重天为地球大气层,天高为150万千米;第二重天为太阳系,天高约1光年;第三重天为银河系,天高约5000光年到7.4万光年;第四重天为本星系群,天高为数百万光年;第五重天为本超星系团,天高为数千万光年;第六重天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天高为约2亿光年;

第七重天为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天高约为5亿光年;第八重天为史隆长城,天高约为20亿光年;第九重天为海格力斯-科罗拉·伯里阿里斯长城,天高约为50亿光年;第十重天为可观测宇宙,天高约465亿光年,;第十一重天为不可观测宇宙,天高尚无法预测。

这就是时空通讯对天高的理解,在此读者朋友们分享。读者朋友如果与你们的朋友们这样说明天高,是不是还是“不知天高地厚”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有什么体会请在评论栏分享。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