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一些人批評某人“不知天高地厚”,也在一些評論裏常看到有人噴人是“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那麼真正的“天高地厚”是怎樣的呢?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知曉呢?我們今天就來把這個問題透徹的討論一下。

古人對天高地厚的認識。

”不曉得天高地厚“這句話,的確像題主說的那樣,在中國古今用詞中,大體是對一些狂妄淺薄之人的蔑視。“天高地厚”是一個成語,出自《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和《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古代人對天高地厚是有說法的,這些說法主要來源於神話,是古人在沒有科學常識的前提下,對世界形成的幻想和樸素認知。古籍有這麼幾個關於天高地厚的記載:

莊子在《逍遙遊》中,以開篇首句之重,記錄了這個華夏民族古老而神奇的傳說:“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一南冥者,天池也”。

又有:“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五曆紀》: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五運歷年紀》:“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鯤鵬超脫於九天之外。天高九萬里。”

這些神話古籍中提到的“天去地九萬里”,在最後的《五運歷年記》中挑明瞭:天高有九萬里。那麼地有多厚呢?古代易學理論認爲,天數爲陽,陽爲奇數,陽之極爲九;地數爲陰,陰爲偶數,地之極爲六。因此就是說天高九萬里,地厚六萬裏。

當然這種說法完全憑一些所謂“聖人”“智者”們的想象和自證其圓之說,毫無科學根據。所以古人即便知道了這種“天高地厚”,也還是依然沒有脫離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淺薄,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文化和哲學思維而已。

中國古代的九重天。

古代人們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天圓地方之說佔據了統治地位。那時的人們認爲,大地是漂浮在海洋上,並被一尾巨大的鰲魚馱在肩膀上,馱累了就要左肩換到右肩,因此隔三差五大地就要震上幾震,這就是地震的來源。

古人認爲天有九重,每一重都有一個星君主持。中國的九重天被稱爲:一重天:宗動天,二重天:經星天;三重天:土星天;四重天:木星天;五重天:火星天;六重天:日輪天;七重天:金星天;八重天:水星天;九重天:月輪天。

主持這九重天的九個星君似乎是以太陽系日月行星爲依據的,如果把這些名稱與太陽系星辰對應,其中有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與我們今天肉眼能夠看到的行星相符,加上日月就有七重,宗動天和經星天處於底層,無星無形,是帶動所有天體運行的基礎。

但日月行星從一重到九重天的排布,似乎沒有什麼規律,較爲混亂。比如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反而被劃爲九重天;土星是距離我們最遠的,卻劃爲三重天,距離較近的金星、火星卻分別被劃爲五重和七重,比距離更遠木星層次更高,而不遠不近的水星卻成爲八重天。

外國古代的九重天。

九重天並非中國傳說獨有,外國也有。

但丁寫的《神曲》中,就描述了九重天的場景:第一重天爲月天,居住着信仰不堅定的靈魂;第二重天爲水星天,居住着爲追求史上榮耀建功立業的靈魂;第三重天爲金星天,居住着多情的靈魂;第四重天爲日天,居住着智慧的靈魂;第五重天爲火星天,居住着爲信仰而戰亡的靈魂;第六重天爲木星天,居住着公正賢明的靈魂;第七重天爲土星天,居住着隱逸默想的靈魂;第八重天爲恆星天,代表着基督的勝利;第九重天爲原動天(水晶天),代表天使的凱旋。

這外國九重天中的星辰層次與遠近關係的雖然也有一些小誤差,但比中國九重天要準確多了,大致以距離地球遠近一致。如距離我們最近的月球爲第一重天,距離我們最遠的土星爲第七重天,距離更遠的恆星爲第八重天,最遠的第九重爲原動天(水晶天)。除了水星和金星的次序有點顛倒,其餘都準確,這說明西方很遠的古代在天文學方面就比中國要發達。

但不管是外國的九重天,還是中國的九重天,都沒有科學數據做支撐,幾乎都是憑肉眼觀測和想象自圓其說,對人類認識自然規律沒有什麼幫助。現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天文觀測和天文物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地球、太陽系乃至宇宙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因此現在的天高地厚就科學準確多了。

現代科學“地厚”好定,“天高”依然難測。

地厚就簡單多了,就是地球的“厚度”,地球厚度就是地球直徑,約12742km。看來古人對地厚還是高估了,它們認爲有6萬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厚。那麼天高呢?即便科學觀測手段和理論基礎已經比古人強大了很多的今天,也很難給出答案,因爲這個“天高”很難定義和理解。

現在時空通訊試着從如下幾個層次來理解天高:

天高的理解1:大氣層頂爲天高。

離開地表就可以稱爲天,如果以地球大氣層高度爲天天,那麼這個高度也是模糊的。地球大氣層分爲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逸層。這些層次也只是一個大致分層,層與層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是漸漸過渡的。

對流層是靠近地表的上空,平均厚度約12千米,由於地球自轉的甩力,在兩極上空厚度只有約8千米,在赤道上空約有17千米,是大氣層最稠密的部分,包含了大氣層75%的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地球所有的風雨雷電等氣象變化,都在這個層次。

平流層在對流層上面一直到海拔50千米左右,這裏的空氣已經很稀薄,只有海平面的0.02~0.04%左右,越高空氣越稀薄,其中富含臭氧,對太陽紫外線等有害射線會進行吸收過濾,對地球生態起着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

中間層在平流層上面到海拔80千米以下,該層溫度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空氣密度很稀薄,但大部分外來隕星會在這個層次燒燬;中間層上面就是熱層,距離地表高度從海拔80千米到500千米,這個層次隨着高度提升溫度上升,晝夜溫差變化大。

熱層以上就是散逸層,這個層次沒有界限,這裏的地球引力已經很小了,大氣分子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作用下,不斷向太空逃逸,空氣密度已經接近太空真空狀態。但有研究認爲,在距離地表63萬千米處,還能夠檢測到大氣分子。

理論上,地球史瓦西半徑約150萬千米,也就是說地球在太陽系的引力影響範圍約150萬千米,地球的大氣分子最遠也只能散逸到這個地方了。如果以大氣層爲天高,最高也就150萬千米了。這個天高就已經超越了古代所有天高的想象了,是所謂九重天九萬里的33倍多了。

天高的理解2:以太陽系爲界。

太陽系以天文單位爲尺度,1天文單位是以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爲準,約1.5億千米。太陽系距離最遠的行星是海王星,如果以這裏爲界,則爲3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45億千米。

但在海王星外還有柯伊伯帶,還有冥王星等衆多矮行星和無數小天體,還有太陽風也就是太陽輻射的帶電粒子衝擊。太陽風到達最遠處叫太陽風頂層,以太陽爲核心半徑約120天文單位,如果以此爲太陽系邊界,則約180億千米。

但科學家們通過觀測數據進行的數理建模,認爲在距離太陽50天文單位到1光年半徑左右的地方,有一個被密集彗星等小天體包裹厚厚的球形地帶,科學界把這個球形包圍圈稱爲奧爾特雲帶。這是太陽引力影響的邊緣地帶。

如果以這裏爲界,太陽系的範圍就有約6萬多天文單位,9.46萬億千米以上,也就是1光年。這個天高就比地球渺小的大氣層高多了,但在宇宙中,這點天高完全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

天高的理解3:以銀河系爲界。

原來認爲,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現在一些最新觀測和研究,認爲銀河系直徑約20萬光年,中心厚度約1.3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就像小孩子用紙摺疊着玩的風車,有四個放射旋轉狀的懸臂。

銀河系的四條懸臂不平衡,有兩條很長,還有兩條有點像發育不全,比較短,因此叫支臂。不管是支臂還是長臂,都是由濃密的恆星組成。我們太陽坐落在一條叫獵戶臂的支臂上,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

如果以銀河系範圍爲天高的話,那我們距離銀河系邊緣有兩種測量法,一種是從支臂這邊向銀河系邊緣計算,銀河系半徑約爲10萬光年,太陽距銀河系邊緣就約7.4萬光年;一種是以銀河系厚度計算,太陽距銀心2.6萬光年的地方,大概厚度在1萬光年左右(估計,並非嚴謹數據),這樣如果太陽在懸臂厚度中心的話,穿越銀河系厚度到達邊緣,距離就只有5000光年左右了。

因此如果把銀河系作爲天高,那麼大概在5000光年到7.4萬光年之間。

天高理解4:以更高天體結構爲界。

銀河系只是可觀測宇宙約數萬億到10萬億個星系之一,銀河系上面還有層層更大的天體結構,比如銀河系是本星系羣50餘個星系中的一個,本星系羣佔有約1000萬光年的天區;本星系羣又是本超星系團上百個星系團(羣)之一,本星系羣只是這個超星系團中一個很小的羣體,本超星系團覆蓋着1.1億光年的天區。

本超星系團上層天體結構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其覆蓋着一片約5.2億光年的天區;再上面是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只是其中60個天體結構之一,這個複合體覆蓋着約10億光年的天區。

再上面還有:斯隆長城,尺度13.8億光年;巨型超大類星體羣,尺度40億光年;海格力斯-科羅拉·伯裏阿里斯長城,尺度100億光年等等。這些超大天體結構一個比一個大,最後組成了直徑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

如果按照這個爲天高,以我們地球爲中心,這個天高就有465億光年。

天高理解5:未知的宇宙全部。

可觀測宇宙並不代表宇宙的全部,甚至只是宇宙很小很小一部分,因爲我們宇宙還有兩個不可觀測部分:一個是“過去視界”,就是在大爆炸開始後38萬年間,宇宙是不透明的,光電輻射都無法發出,因此依靠光電觀測的人類無法知曉這部分宇宙有多大;

二是“未來視界”,就是宇宙膨脹疊加速度一直以超光速擴張,在可觀測宇宙邊緣地帶,星系正以光速數倍速度離我們遠去,這樣,那裏的星光就永遠也無法傳遞到我們視野中,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這個視界之外的宇宙有多大。

因此真正的宇宙有多大,現在誰也無法知道,就是霍金、愛因斯坦重生也無法知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現在動態宇宙觀認爲,既然宇宙起源於大爆炸,是有始有終的,因此也就是有限的。

現在我們不知道宇宙全部有多大,但理論上是有限的。雖然人類可能永遠也無法觀測到宇宙到底有多大,但隨着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深化,天體物理學新理論的誕生,或許能夠得到全部宇宙的建模,從理論上能夠論證出整個宇宙到底有多大。

不過現代量子力學還引申出了多重宇宙、平行宇宙的說法,這個就似乎更離譜了,這個天高就真的永遠也無法測知了。

按照天體結構這種分層,天高可分爲11重。

第一重天爲地球大氣層,天高爲150萬千米;第二重天爲太陽系,天高約1光年;第三重天爲銀河系,天高約5000光年到7.4萬光年;第四重天爲本星系羣,天高爲數百萬光年;第五重天爲本超星系團,天高爲數千萬光年;第六重天爲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天高爲約2億光年;

第七重天爲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天高約爲5億光年;第八重天爲史隆長城,天高約爲20億光年;第九重天爲海格力斯-科羅拉·伯裏阿里斯長城,天高約爲50億光年;第十重天爲可觀測宇宙,天高約465億光年,;第十一重天爲不可觀測宇宙,天高尚無法預測。

這就是時空通訊對天高的理解,在此讀者朋友們分享。讀者朋友如果與你們的朋友們這樣說明天高,是不是還是“不知天高地厚”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有什麼體會請在評論欄分享。謝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爲,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