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謀士之所以總是愛提上中下三策,其實和現在我們給領導提建議有點類似,如果你只給領導一個選擇,領導會覺得你這個小夥子考慮問題太片面了,領導需要的是你幫他把問題和策略都分析出來,最後他來做選擇,拍板決定就行了。當然了,這些建議也不能提太多,不然會讓領導覺得太過雜亂,所以說,古代謀士非常聰明,將所有的問題和建議大致歸納爲三點,這就是他們常常提出“上中下三策”。

而至於爲何主公總是傾向於選擇中策,其實這裏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謀士在設置上中下三策時,有所偏好。

古代謀士設置的上中下三策,大致上有這麼個規矩。上策稍顯偏激,但是收益非常大。中策比較穩妥,成功概率相對最大。下策則是穩妥過當了,進取不足,勝在沒啥風險。我們以龐統幫助劉備進攻西川時爲例,來分析一下他所獻出的上中下三策。

龐統的上策是挑選精兵直接奔襲成都,這種策略要是成功的話,那就是投資小,收益大的典範了。只不過這條策略風險也是非常的大,萬一劉璋那邊有所防備,這支奇襲的軍隊就很有可能功虧一簣,甚至遭到殲滅。

龐統的中策是通過計謀騙出劉璋的將領,將他們誘殺,趁機奪下關隘城池,之後向蜀中發動猛攻。這條策略比較穩妥,最終劉備選擇的也是這條策略。

龐統的下策是退回白帝城,連夜回荊州,之後再從長計議,看看怎麼打下西川。說白了,這條計策說是從長計議,實際上就是在勸劉備退兵了。而且這一退走,將來劉璋有了防備,攻打西川將會更加的困難。

可以看到,龐統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專門設置了上中下三策,而且有意將中策說得特別有可行性,供主公挑選。其實除了龐統,很多其他謀士也是這麼幹的,大家基本都遵守這一方法,因爲這一套確實管用。

二、謀士的策略既謀事更謀人。

古代這些謀士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們提策略的時候,爲了吸引主公的眼球,讓主公能選中自己的計謀,專門設置了上中下三策。這裏面其實有點心理學的味道,如果你拿一個東西給顧客選,他會非常挑剔,很可能不會選中這東西。但是如果你給他三個選擇,其中兩個看起來都不怎麼樣,只有中間那個看起來非常不錯,這個時候顧客肯定會傾向於選擇中間那個。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了對比,顧客才能發現其中的好,這其實就相當於逼迫顧客做出選擇,而那個選擇,其實就是商家故意設置的。

謀士提建議也和這個道理類似,他們不僅謀事還要謀人,提出三條建議,逼迫主公選擇中間的那條最佳策略。這不,劉備在聽完龐統所說的上中下三策時,直接做出瞭如下點評:軍師上計太促,下計太緩;中計不遲不疾,可以行之。可見,龐統是完全把劉備給算死了,三條計策對比下來,只能選擇中策!

三、謀士和主動所處位置不同。

任何一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風景不同,做出的決策也是不同的。這和“屁股決定腦袋”這句俗語有點類似,當你身處高位,考慮的事情自然和其他人是不同的。謀士雖然經常幫主公出謀劃策,但他畢竟不是主公,他所給出的策略也有一定的侷限性。而主公在做出決策時,考慮的問題其實比較多,他會考慮到此戰的目的,團隊能接受的最大風險等等。

不同的主公,在團隊不同的發展時期,做出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當這個團隊處於早期時,那他很可能採取激進策略,而當團隊發展壯大後,他又很可能採取穩妥的策略。所以說,不同位置的主公,做出的策略是不同的。謀士的上中下三策其實也是對應了處於三種不同階段的主公,只不過很多謀士比較聰明,故意把中策換成當時團隊最適合的策略,所以纔會出現主公更傾向於選擇中策。

結語

古代謀士之所以常常提出上中下三策,其實就是爲了給主公提出更多的建議,以供選擇。而之所以主公總是願意選中策,其實裏面有很多原因,比如謀士和主公所處位置不同,眼光不同;謀士爲了讓主公選中自己的策略,故意設置;謀士針對主公的性格,故意設置不同策略等等。說白了,主公爲何選中策,主要是謀士故意這麼設置的,使得中策最合主公的心意。

(本文參考自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