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最早出自清末反迷信文學作品《掃迷帚》,原義是指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從這句俗語也看出來,蜀漢後期十分缺乏人才。那麼什麼原因導致蜀漢人才凋零呢?

筆者認爲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家世原因

自古以來,家世對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良好的家世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在東漢末年,門閥制度已具雛形,豪門大族在政治中已經有很大話語權。累世公卿在當時已經不少見,比如汝南的袁氏家族和和許氏家族,弘農的楊氏家族等。

袁紹之所以能夠取得衆多人才與其家世是分不開的,由於袁氏當時權傾天下,這種權勢使袁紹先天具備了招攬人才的優勢,沮授、田豐、許攸等傑出的謀士紛紛投至袁紹魔下,就連後來爲曹操立下汗馬功勞的荀彧、郭嘉等第一流人才亦都曾效力於袁紹陣營。袁紹以其家族勢力和家族威望,一度成爲實力最強的軍閥之一,只是袁紹空有大批文臣武將,“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最終難成大業。

曹操雖然不是出身於門閥,但他的父親曹嵩是東漢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憑藉曹騰的權勢,依靠買官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不僅爲曹操創造了優越的家世,也爲曹操在東漢官場提供了“入場券”。曹操憑藉自己的家世進入官場後,通過“棒打宦官蹇碩的叔父”、“上書進諫”、攻打黃巾軍等事件不斷提高自己的威望,爲以後人才的投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劉備呢,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卻早已家道中落,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爲業,完全可以說是下層社會的平民,他的家世根本無法與袁紹、曹操相提並論。無奈,劉備只能去結交名人,年少時拜盧植爲師,結交了公孫瓚等人,這些還是遠遠不夠。不像曹操、袁紹,早早就有了自己的地盤,劉備雖然起事並不晚,卻長期寄人籬下,甚至赤壁大戰之前,還依附於荊州刺史之下,而此時劉備已經四十八歲了。

宗親勢力

宗親對於勢力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宗親跟外人相比忠誠度自然要高得多,許多人起家都是依賴自己的宗親。

曹操和孫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曹操的宗親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在曹魏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夏侯惇勇猛善戰,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將;夏侯淵多次參與平定叛軍,橫掃西北少數民族勢力,還爲曹操鎮守漢中多年,雖兵敗戰死,一生功勞頗大;曹仁也跟從曹操征戰四方,破袁術、擒呂布、敗劉備、拒孫權,立下汗馬功勞;曹洪、曹純等都爲曹操立下大功。還有曹操的子侄輩曹真、曹休等,都是功不可沒的宗親將領。

東吳孫氏也同曹操相似,從孫堅起兵到孫權稱霸江東,都有衆多宗族子弟跟隨。孫堅的弟弟孫靜以“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助孫堅起事,後又助孫策平定會稽。孫靜的兒子孫瑜、孫皎、孫奐,孫羌(孫堅的哥哥)的兒子孫賁、孫輔等,或鎮守城池,或隨軍出征,都爲孫家江山立下功勞。孫堅的妻弟吳景隨孫堅征戰有功,孫策脫離袁術時放棄自己廣陵太守的職位去幫助孫策。

再看看劉備,世上並沒有記載劉備的親兄弟或堂兄弟,他起兵無宗室子弟跟隨或相助。沒有宗族的支持,劉備和其他勢力的差距又拉開了許多!

地理位置

劉備在前期,沒有自己的地盤,先後依託於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和劉表,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他完全是在衆軍事實力的夾縫中游離而生存的。而在東漢末年這樣一個亂世,大多數人投靠主公,最主要的目的是爲了生存,並給自己的家人一個安全的庇佑,其次纔是發揮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負,成就大業。這時候強大的實力和穩定的地盤才能夠更大程度地招攬人才,而劉備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劉備能夠招攬到自己的隊伍卻是匪夷所思!

劉備入主益州後,雖得了一批人才。但益州地處偏遠地區,相對中原來說人才要少得多。再加上蜀道艱難,流亡入蜀的人才也很少。蜀國人才的缺乏在其立國之初就已成定局。

曹魏的人才最多,無疑與他佔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北方長期是都城的所在地,多數人才都在北方地區,曹操的核心人物很多都出自北方。當時北方雖長期陷入戰亂狀態,許多人才流向它方,但多數人仍留在北方,曹操以汝南、穎川地區人才爲其集團的核心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而孫氏所在的江東,無疑是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最好的避難之地。張昭、周瑜、魯肅、諸葛謹、呂蒙等其實都是北方人,他們都是避亂於江東,後來皆成爲孫氏的肱股之臣,爲孫吳的立國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用人失誤

諸葛亮用人過於謹慎,諸葛亮固然選了一些不錯的人才,包括蔣琬、費禕、董允等忠厚賢良的人才,但蜀漢本來是小國,人才少,更需要不拘一格選人才,大膽放手用各類人才。對於那些能力很大但是性格有瑕疵的另類人才比如李嚴、魏延、彭羕等,卻過於苛責而不被重用。

總之,基於劉備的家世平平、宗親勢力太弱以及蜀漢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客觀原因,再加上蜀漢用人的失誤等主觀原因,最終導致蜀漢人才匱乏,以致於老將廖化居然去做了先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