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孫權曹操劉備三方,爲了實現一統河山的宏圖壯志,彼此之間連年征戰,戰事不斷。從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建立,數十年時間跨度裏,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羽檄交馳,鐵騎如雲,大大小小無休無止的戰事成爲這一時期的主流常態。

時勢造英雄,連綿的戰火,催生出一大批運籌帷幄、決勝疆場的將帥之才,魏國有于禁、張遼、張郃、徐晃、樂進等“五子良將”,吳國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甘寧、黃蓋等人,蜀漢則有驍勇無匹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還有個負責出謀劃策、坐鎮指揮的軍事奇才諸葛亮。

可以說,蜀漢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壯大,與諸葛亮和五虎將密不可分。蜀國戰爭史上的諸多重要戰事,幾乎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受任於危難之際出使東吳,促成了孫劉聯盟,大破曹軍。益州之戰中,馬超揚威成都城下,嚇得劉璋當即投降巴西之戰中,張飛大破曹魏名將張郃。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夏侯淵。漢中之戰中,趙雲用“空城計”力挫強敵。襄樊之戰中,關羽出兵北伐,水淹七軍威震天下。

不過,蜀國戰爭史上還有一次非常經典的大型戰役,沒有諸葛亮和五虎將的參與,被很多人忽略了。這場戰役就是公元244年的“興勢之戰”,參戰雙方是魏國與蜀國。這場大戰不僅參戰雙方出動兵力數量超過十三萬人,而且對於蜀國有着生死攸關的重大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蜀國輸了這一仗,馬上就會面臨滅國的巨大風險。

公元244年,魏國少帝曹芳在位,蜀國則是後主劉禪在位。魏國大將軍曹爽,與太尉司馬懿之間正在爲了朝政大權而明爭暗鬥。曹爽雖是皇室宗親,但司馬懿是曹魏四朝老臣,德高望重功勳卓著。而曹爽屬於後起之秀,缺乏可以和司馬懿抗衡的軍功。

曹爽急於創立功名,提升個人威望,於是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發起了討伐蜀國之戰,想一舉滅掉蜀國,從而立下不世奇功。244年3月,曹爽帶領徵西將軍夏侯玄、雍州刺史郭淮,帶領十餘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經由駱穀道穿越秦嶺一路南下,直撲漢中。

駐守漢中的蜀國大將,是漢中太守、鎮北大將軍王平。王平手下僅有三萬士兵,不足魏軍三分之一,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王平召集部下將領商議對策,大家一致認爲魏軍實力過於雄厚,蜀軍兵力單薄難以抵擋,應該放棄漢中外圍的關隘主動後撤,收縮兵力退守漢中腹地的漢樂二城,然後固守待援。等蜀國從益州派來大部隊後,再合力驅逐魏軍。

王平審時度勢,否決了這種錯誤戰術。他認爲,漢中外圍險關要隘決不可丟棄,否則十餘萬魏軍一旦深入漢中,分路進擊,會讓蜀軍左支右絀難堵難防。而蜀漢最近的屯兵之地涪城至漢中有一千餘里,等蜀軍大部隊趕到,漢中很可能已經失守。一旦漢中有失,蜀漢大後方益州也就岌岌可危了。

王平當機立斷,兵分兩路,一路駐守地勢險要的興勢山,一路駐守興勢山東側黃金城,各路人馬充分利用地形,構建防禦體系,堅決頂住魏軍的攻擊,不讓魏軍進入漢中半步。

王平這一招收到奇效。魏國大軍被堵在漢中之外的荒山野嶺中,在蜀軍頑強抗擊下寸步難進。由於人數衆多,時間稍久,後勤糧秣供應難以爲繼,捉襟見肘。連通漢中和關中的駱穀道,全長400多里,且大都是坎坷難行的山路,大批量車馬通行極爲困難,想長期保證十萬人馬的糧秣供應,幾乎是難以克服的困難,很快發生了糧荒,每天都有很多人員和牲畜飢渴而死。

魏軍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中,軍心浮動士氣低落,曹爽無計可施。戰報傳到洛陽,經驗豐富太尉司馬懿立即意識到魏軍面臨的巨大風險,急忙給前線的夏侯玄寫信說:“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覆軍必矣。將何以任其責!”讓他們火速撤軍,免得被蜀軍合圍。

曹爽還在猶豫,這時蜀國後方援軍相繼紛至沓來,實力大增,蜀國大將軍費禕也親自來到前線。果真如司馬懿所料,足智多謀的費禕,看出了魏軍的困境,想要打一個大型殲滅戰,派遣幾路人馬插入魏軍後方,切斷其退路,想要把十萬魏軍一口吞掉。

曹爽和夏侯玄在歸途中,遭到蜀軍在險關要隘之處設立的三道防線的阻擊,局面危殆。幸虧曹魏人多勢衆,經過苦戰,在付出重大傷亡後,魏軍才得以突破蜀軍包圍圈,返回關中,但無論出征將士、還是騾馬牲畜、軍械輜重都遭受嚴重損失。

魏國的這次南下滅蜀之戰,以徹底失敗告終。這次戰役中,蜀國在王平、費禕等人表現出極爲高明的戰略眼光和指揮水平,讓實力遠弱於對手的蜀國,以極小代價打贏了這場決定命運的關鍵一戰,堪稱蜀國戰史上最爲輝煌的一戰。遺憾的是,這場精彩大戰卻被羅貫中忽略,《三國演義》對此戰一字未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