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盤踞在中原中心,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裏環繞的長安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政治中心,因優異的地理位置而受到了許多朝代的青睞。秦、漢以及唐等諸多強盛的朝代都紛紛以西安作爲首都,因此這座城市有着極其深厚的歷史底蘊,人們總是能在不經意之間找到咱們古人曾在這兒活動的痕跡。

在西安流傳着這樣一則''真理'',那就是每次地鐵動工時,最忙的一定不是地鐵修建人員,而是考古部門,基本上地鐵挖到哪,考古專家們就得跑哪裏去緊急搶救文物。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們在陝西咸陽市禮泉縣發掘出了一處新的墓葬,該處墓葬據推測乃是唐代初期某個文官的安眠之地。在西安比起那些動不動就發掘出來的公主侯爵之墓,一座普通的文官之墓真不算什麼。

但特別的是,考古工作者們在發掘這處墓葬的時候,卻在裏面找到了一個本不屬於該墓葬主人的''龐然大物''。這個''龐然大物''是一柄被稱之爲馬槊的重型兵刃,考古的工作人員特地在小組中選出了3名體格最爲壯士的''壯漢'',才能勉強抬起這柄兵刃。

這柄馬槊在這處古墓中已經安靜的沉睡了一千多年,它重見天日的那一刻,工作人員們發現馬槊除了刃處微微生鏽之外,其餘部分都還幾乎嶄新。馬槊並非裝飾物,更不是像劍一樣的禮器,一般的墓葬不可能出現這種陪葬品,墓葬主人作爲一名文官,怎麼會在墓穴中埋下一柄馬槊呢?

馬槊起源於漢朝,興盛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的冶煉技術已經相當發達,百鍊鋼工藝成型,導致騎兵這一兵種也出現了一種新的分支:重騎兵。

馬槊的外形和長槍有些相似,都屬於長柄兵器,《說文解字》有云:''槊,矛也''但不同的是,馬槊的槍頭部分極長,是一般長槍、矛類的幾倍,其槊鋒部分接近四十釐米,重量上也非常可觀。

這樣的武器從設計之初就是爲了供重騎兵在馬上作戰使用,所以要用大重量來增加衝擊力,並用長槊鋒來擴大騎兵的打擊範圍。說白了這種兵器基本上不是用來殺敵,而是用來沖垮地方陣型。

馬槊的製作成本極高,不僅用料考究,而且工藝方面相當複雜。上等的馬槊需要用到一種叫拓木的上等木材,這種木材強度高,韌性好,但缺點也十分明顯,它的成本過於昂貴且處理起來十分費時費力,一段拓木要加工成合格的馬槊的槊杆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並且拓木的處理極易出現加工失敗的情況,十根拓木往往只有三到四根左右能加工成功變成槊杆。一柄成品的馬槊價值十分昂貴,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用得起,在隋唐時期只有極少數門閥貴族出身的高級軍官纔有資格使用這種武器。

爲什麼這名文官的墓葬中會出現馬槊,目前研究人員們還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說法。但是根據史籍記載,在唐初年間,能夠使用這種重型馬槊的人恐怕天底下只有兩個。這兩個人就是李世明手下赫赫有名的兩員猛將尉遲敬德和秦叔寶。

《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明有一次對尉遲敬德說表示''你只要手裏拿着槊護衛在我身邊,那縱使有千軍萬馬也拿我沒辦法。''這充分說明了尉遲敬德武藝高強,而且善使槊這種武器;而

在《舊唐書》中也有記載,秦叔寶非常善於使用馬槊,而且他的武藝很高,能夠以一當十。

如果這柄馬槊有主人,只可能是此二人的兵器;但爲何一位文官會擁有馬槊作爲陪葬品,則需要專家們進一步研究才能解開了。

古代雖然沒有槍支大炮這樣的熱武器,更沒有原子彈、氫彈這種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但在冷兵器上的造詣卻是遠遠超出瞭如今人的想象。在我們看來存在於影視劇以及博物館中的一杆杆長槍,一尊尊寶劍,都是古人們保家衛國的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