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大運河並不是從零起步的,邗溝和江南河分別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時期開鑿的。永濟渠前身是曹操下令開鑿的白溝,引黃河水入衛河,主要走的是衛河河道,通濟渠的水網自戰國至兩漢一直不斷在擴展延伸。到了隋朝只不過是國家歷經幾個世紀分裂戰亂,再次統一後做的一次系統性整修以及打通疏浚而已。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南遷土地荒蕪;南方相對安靜,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北方仍是經濟重心,但南北經濟趨向平衡,揚州、蘇州、杭州、建康等南方城市相當繁榮,魚米之鄉活力已現。隋朝與西魏、北周政治上一脈相承,均是關隴貴族八大柱國創建,定都長安,對抵禦西北方的勁敵外患很方便,但關中人多地狹、糧食供不應求,需要大量轉漕南方米帛,開通運河就是當務之急了。

運河以東都洛陽爲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有利於運送糧草用兵高麗,終點在杭州可以南糧北調供應京師,最後由洛陽西給長安,這種格局長安三百多年,至唐末五代經濟重心南移爲止。長安是政治中心,宗廟陵寢所在,權力中樞;洛陽是經濟中轉站,隋唐陪都,中原重鎮、運河樞紐。長安、洛陽、揚州、益州、蘇州、荊州、廣州、幽州、汴州、明州、洪州等城市是唐代的大都會。隋煬帝雄才大略,南下滅陳,統一全國;開通運河,澤被後世,可惜加重了人民負擔,拖垮了國力,隋朝二世滅亡,爲人作了嫁衣。

楊廣做皇帝前在揚州做了九年總管,不會在短短的帝王生涯裏那麼迷戀揚州,更談不上什麼虛榮心。隋朝政治中心在長安,經濟中心在揚州,但當時東北的高句麗、西北的突厥都對政權形成了威脅,一再用兵,多次下江南一是爲保障錢糧供應。二是隋朝是從後陳手上奪取的政權,江南一代正是後陳的勢力範圍,開築江南河也是穩定江南士大夫人心的需要。三是楊廣的勢力範圍在揚州一帶,隴西集團正是利用這點在背後搞鬼,他在長安沒待幾年,下江南也是從自身安全考慮。楊廣在揚州的行宮早在他當皇帝前就建成了,後來做了擴建而已,其規模比清代康熙乾隆的行宮要少的多,也小的多。看待歷史人物不能光憑後人的評說,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綜合評價。

南陳是楊廣滅的(儘管是名義上的),所以楊廣把東南作爲自己的發家/龍興之地,而且此地獨立於帝國管轄近300年,文化上、精神上、經濟上與新生的帝國格格不入,急需要全方位地與帝國加強聯繫,而交通就是一切的基本條件,這也是楊廣遷都洛陽的動機(跳出關隴勢力範圍,與關東貴族接近,打擊關隴貴族集團)。楊廣本是千古一帝,可惜太過急躁,結局比始皇帝還糟糕(秦隋相似,隋煬帝與始皇帝也有可比之處)。

京杭大運河其實是將歷朝歷代開鑿的運河連成片,最早只到洛陽,還來爲了打高句麗才修到了北京。秦始皇徵嶺南與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是罪在當代,功在後世。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徵嶺南:導致秦二世而亡。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也導致隋二世而亡。大運河的開鑿是利在千秋的偉業、它利於民族的融合與統一,只是當時隋朝的國力沒有達到全線貫通的條件、才導致民怨與民亂!但放眼歷史長河看運河的貫通對隋以後民族的大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