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跟大家倡導的拍照理念,就是不修圖,不出圖;曬圖前,先修圖。

就像出席社交場合要化妝,是對自己和別人最起碼的尊重。

但這樣不免有點麻煩。

拍照,有沒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直出、不修圖?

最近,我拍了組照片,可以說明些問題。

話說前段時間體檢,查出了有些骨質疏鬆···

額,想不到我年紀輕輕,竟然也開始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大夫給出的建議,有一條就是多曬太陽。

於是,有時中午有時間,就到外面走走,促進鈣吸收~

打發無聊,就沿途拍拍照。

今天這組照片,我使了之前推薦過的NOMO相機來拍,這款APP我講過,是仿膠片的APP,拍攝界面,就是一個復古相機的界面,

手機原生相機自帶的一切功能:比如變焦、大光圈甚至點擊屏幕對焦,一切都不可用。

完完全全回到傻瓜模式——只是對着取景框按快門。

拍攝花樣少了,但是,攝影的樂趣卻增高了。

爲什麼這麼說?

慾望會給人增加煩惱,

選擇會讓人無所適從,

有時,我們拍不好照片,是因爲器材的限制,

有時,我們拍不好照片,則是因爲器材的豐富,

當手機拍照越來越強,

有虛化,有長焦,有AI輔助,

你理所當然的,就會對它產生依賴感,

於是,很多時候,你按快門,純粹是因爲器材帶給你的美好——清晰、豔麗、焦點突出、變焦壓縮。

你把拍照,交給了“電腦”。

但是,

當這一切都被拿走,你只剩下一個取景框的時候,

此時的拍照,就只能靠自己的“大腦”了。

一切參數都不可調,失去了“怎麼拍”的選擇,

這時,“拍什麼”就很重要了。

梳理了一下照片,來看一下:

有趣的對比

在路上,我會更留意一些有趣的對比。

比如這張照片,看到了雕塑是一男一女,正好背後的商販與顧客也是一男一女,兩相對比,畫面就突出了喜感。

廚師和鴨子,排成一排,顏色統一,角色不同。

等待過馬路的人,遠近都是兩兩對比,而大柵欄和麥當勞,一中一洋,也是對比。

有趣的瞬間

看到一輛三輪車披着棉襖,等了等,等到一位路人。三輪車和路人,都戴着粉色帽子。

梨源的二胡,清潔工的掃把,當兩者擦身而過,一正一反,諷刺衝突。

一個攤位,烤鴨正好懸在了顧客和店家的頭頂,和後面的宣傳語相映成趣。

有趣的細節

這是一個汽車隔離墩,從上面看下去,像是人臉,放上一雙腳,好像懼怕自己被踩到。

牛是過去的工具,車是現代的工具,拉琴的人被車圍起來,就好像一個現代版的“對牛彈琴”。

女士好像在打招呼?

但仔細看,其實是錯位的廣告牌,那隻手其實是放在腿上的。

那通過這些照片你可以看出,每一張,似乎都能講個有趣的故事,

而這類照片,和風光、光影等更偏藝術的照片相比,

內容更豐滿,內涵更有趣,自然,對於細節的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了。

修一下圖更好,但不修圖,對於照片的內容表達,也不會構成太大的障礙。

況且,NOMO拍出來的照片,本來就是帶着膠片濾鏡的效果,

濾鏡,就相當於幫你修了一次圖。

而這種膠片感,又相當適合街頭紀實的題材,讓人看了,有一種天然的高級感。

所以,回到今天的主主題上來,

照片,可不可以直出、無修?

可以!

但有前提。

第一,是你拍攝的內容,足夠清晰、巧妙,這樣,讓人能從大的框架下欣賞到照片之美。那麼,就不用再去後期摳細節了。

第二,是色調,色調能決定一張照片的情緒,如果你想直出無修圖,建議可以打開手機自帶的濾鏡,或者用一些附帶濾鏡的APP來拍,那相當於隨拍隨修,一是拍攝時更有感覺,也更能激發你的靈感,二是你也就不用再重複後期。

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

照片的呈現細節,前期拍好了,可以一次成像,後期可以不再修。

照片的整體色調,要麼前期加上直接拍,要麼後期處理,這步省不了。

明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