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前,我國各朝代的人口並不是太多,就算是明朝也才七千多萬人。看似歷史上有諸多的盛世,但實際上這些盛世的標準,只是保持在沒有人被餓死的前提下。有人問,古代地廣人稀,爲何窮人們不去開墾荒地?這樣不是比在地主家裏打工自由嗎?實際上這並不現實。

在古代,種地的生產成本是非常高的,就算耕牛都是不小的花費。從戰國時,耕牛就已經被運用到耕地中,用牛耕地的效率高,可它的價格也非常昂貴。就算是在經濟繁榮的宋朝,儘管耕牛的產量提升,但光是餵牛的成本,就不是很多家庭能夠承受的。南宋慈溪官府養了8頭耕牛,一頭牛1個月需要喫一貫草料,官府到最後竟然無力擔負這筆錢。

既然養牛貴,直接購買呢?北宋初年,一頭牛價格爲3貫,到了北宋中後期漲到10貫錢,南宋時更是漲到了40貫錢,北宋初年縣令月薪也才10貫錢,就連官宦家庭買牛都難,更別說窮人了。

在一片荒地上開荒,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土地的所有權在官府那裏,窮人無法去開墾荒地。除非當地出現地少人多或鬧饑荒嚴重的條件下,否則窮人無法去開荒的。就算是開荒了,其可用來開墾的土地並不是太多,畢竟我國是多丘陵地帶,就算是今天,山地也沒有過多的開墾種田,更別說生產落後的古代,土地開發難度更大。

在過去,窮人們沒有地位,官府和地方劣紳豪強勾結,對窮人欺壓,一旦百姓們真的開墾出農田,還是會被大地主給佔有和打壓。此外,朝廷的稅收,也讓很多窮人家庭無奈,忙碌一年沒有什麼收益。正因如此,窮人們寧願給地主打工,也不願意自己去開墾荒地,大家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