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有人认为,所谓“暗香盈袖”,指的就是当时女子藏于衣袖中的香囊。平时我们常说的香囊多是用锦缎制作,里面装入香料,可以系于腰间,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却收藏着一颗由金银制作的器物——鎏金银香囊。

鎏金银香囊 杨晓君摄

用金银制作器物的历史,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之悠久。到了唐代,由于唐帝国的强盛和中西文化的密切交流,使得金银器的制作空前繁荣。鎏金银香囊196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的沙坡村。高5.1厘米,直径约4.8厘米,为唐代文物,球身精巧雅致,通体为银质,外层鎏金,在上下两个半球上镂空雕刻着花鸟纹饰。球体外面还有一条银制的链子,以便悬挂或系带。

该香囊的球体外部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中间由合页相连,另一侧装有勾连,以便开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

鎏金银香囊内部构造 图源网络

香球内的内持平环,通过轴孔与小盂连接。当内持平环在水平位置时,香盂因自身重量,可以前后轻微晃动而不会左右倾斜翻倒。但仅用一个持平环是不能避免香盂向轴的方向倾斜翻倒的。在香球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有两个圆环相连的。内外环的轴孔正好垂直,轴心线的夹角为90度。这样,香盂既不会前后倾斜,也不会左右摇晃。盂心随重心作用,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香料不会倾撒。这应该说是中国机械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

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室内帐中。同出共4件,体形大小基本相同,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个作坊制作的,年代至晚在8世纪中叶。

鎏金银香囊 杨晓君摄

这种熏香用具,直径多在5厘米左右,但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一件,器宽12.8厘米。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件则器宽18厘米、器高18.8厘米。关于其名称,《法门寺物帐》上谓之香囊,可见香囊未必皆由丝织品制作。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被迫在逃亡的路上赐死杨贵妃,并草草将她埋葬。一年多后,玄宗回到长安,密令高力士挖开改葬。据记载,当时的杨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杨贵妃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类金属香囊。

唐代的工匠总结前人的经验,制作出精巧的香球,奇思妙计,令人叹服。精巧华美的香具,彰显出浓郁的盛唐气息。香气缭绕中,一个王朝的繁盛与奢华依稀可见。

责编:任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