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文化由來已久,推杯換盞中暗藏着針鋒相對和波譎雲詭,表面熱鬧非凡內裏卻心思百轉。

澠池之會藺相如不辱使命與秦和談;煮酒論英雄成就了三分天下;羣英會引蔣幹入甕爲東吳贏下赤壁大捷;鴻門宴上殺機四伏暗藏玄機。

北宋時期, 太祖趙匡胤也在一場飯局中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輕飄飄的幾句話,就將肱骨重臣手中的兵權收歸自己手裏。

年少曾提三尺劍,不世功今建,錦程平步青雲上,傲然何須舊人傍。筵席總有離散之時,杯酒下肚,曾經一起拼殺在沙場的將領,又有何種際遇。

1.“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的所有歷史記載全部來自於宋人遺留下來的筆記,前人記載,後人在此基礎上一步步進行完善和圓滿,才成爲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故事。

丁謂的《丁晉公談錄》第一次提到了“杯酒釋兵權”的原型。

宋仁宗時期,宰相王曾在撰寫《王文正公筆錄》時爲了增加故事性,將太祖的做法進行了潤色。

南宋史學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明確記載了參加“杯酒釋兵權”的將領們。

2.石守信

石守信初仕後周時期,曾參與高平之戰等著名戰役,軍功赫赫,官職累遷。

隨後跟隨後周世宗柴榮征戰四方,在沙場上勇當先鋒,攻克下一座座高牆,石守信的軍事能力和膽量可見一斑。

石守信和趙匡胤的交際就要追溯到顯德六年六月。

在此之前石守信在攻遼之戰後迅速躋身爲後周的主要將領之一,接替趙匡胤的職位任殿前都指揮使。

在以趙匡胤爲首的“義社十兄弟”中,石守信作爲趙匡胤的副手和親信,一起南征北戰,接應劃策,他們關係越發密切感情漸篤。

宋朝建立後,石守信被封爲開國元勳之首,作爲太祖的左膀右臂,建國之後聽憑調遣征戰四方。

若按這樣的勢頭髮展,石家難保不會成爲歷史上的大家族,得享無限榮光。

一切的轉折點來源發生在宰相趙普的數次進言,兵權之重,親信之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孰輕孰重太祖心中自有定論。

於是建隆二年,一場名爲宴請實則削權的酒宴登上了宋人的筆記。

席間太祖哀嘆:“皇位尊榮,孰不欲之?”石守信乍聽便知話裏有話,又聽太祖解釋:“其不欲王,爾等恐身不由己。”

此處已知太祖忌憚自己兵權擁躉,驚慌失措的石守信只得聽從太祖建議。

第二天朝會,石守信聲稱有疾自請解除兵權。

太祖罷其職務,左遷地方節度使。原由石守信掌管的禁軍分由三衙統領,另擢名位較低的將領掌管三衙,自此太祖將軍隊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解除兵權的石守信,改任太平軍節度使,名義上雖有部分軍權,實際無一兵一卒可調。

太平興國九年,石守信逝世,追封威武郡王,賜諡“武烈”。

石守信雖沒有完全貫徹戎馬一生,但建國後因與太祖征戰獲得無數榮譽與恩賜,在敏感政治面前急流勇退,雖自解兵柄但保其富貴,遺其子孫。

3.高懷德

高懷德是後周齊王高行周之子。出身名門世家,他自小便接觸軍事戰謀,精於騎射,素有勇武之名,是當之無愧的少年英雄。

父親高行周死後,高懷德作爲後周世宗朝榮討伐軍的前鋒,在數次戰爭中屢獲戰功,備受後周皇帝的信任與恩寵。

顯德七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高懷德因擁護有功被列入開國元勳之一,隨後更是迎娶了太祖的妹妹燕國長公主。

少年將軍,從此平步青雲。

“杯酒釋兵權”後,高懷德改任歸德軍節度。隨着公主去世,他也被廢除了駙馬稱號。

太宗繼位,高懷德又被重新加任。好景不長,太平興國三年,高懷德患病,纏綿病榻四年,仍改變不了最終結局。

朝廷追封其渤海郡王,諡號“武穆”。

高懷德的一生就像一個標準的世家子弟的命運,年少成名,青年春風得意,晚年安穩。

“杯酒釋兵權”之後,對他來說或許也是一種另樣的得到。

4.王審琦

王審琦祖上遼西,後舉家遷到洛陽。出仕後周,拼力死戰立下赫赫功勞,深得將領信任。

在柴榮舉行的宴射會上,王審琦箭無虛發,得到周世宗的欣賞。世宗親征淮南,他速戰速決,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降俘無數,功勳獎賞若干。

太祖趙匡胤當皇帝后,因“翊戴之勳”被擢升,曾輔助石守信討伐叛賊。“杯酒釋兵權”後,王審琦迫於壓力交出兵權,出任地方,爲政寬厚體恤,爲人純良謹慎。

開寶七年,王審琦去世。太祖親臨痛苦以示哀悼,追封其爲琅琊郡王,加封秦王,諡號“正懿”。

其子王承衍迎娶太祖之女昭慶公主,門楣顯耀。

5.張令鐸

張令鐸後唐從軍,從後唐到後晉、後漢和後周,他憑藉戰功職位屢升。顯德六年,與高懷德分掌軍權。

“陳橋兵變”中張令鐸也因“翊戴功”,得到太祖趙匡胤的大力提拔和信任,在爲開國功臣的加官進爵中,待遇恩寵甚至略高於高懷德。

“杯酒釋兵權”時,張令鐸被罷免軍職,但爲了安撫他,太祖令其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鐸的第三女,張令鐸雖然遠離朝堂,但他也確實成爲了太祖的親家。

開寶三年,張令鐸逝世。戎馬生涯貫穿四個朝代,《宋史》以一句“令鐸性仁恕”概括了一代名將的品性和一生。

《香溪集·五代論》曰:“兵權之所在,則隨之以興;兵權之所去,則隨之以亡。”該論述形象闡釋了兵權與國家興亡的關係和聯結。

太祖“杯酒釋兵權”在無形之中以一種不帶暴力的形式進行,收回兵權,並且以聯姻和豐厚賞賜安撫被削權的將領。

“杯酒釋兵權”不僅成功地達到了太祖集權的目的,打消了藩鎮權力過大的弊端。

還成功讓擁有軍權的將領自請削權,避免引起舊部和王權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來說,被削權的將領們也獲得了一個相較安穩榮譽的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