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萬里歸帆,西風幾度陽關,依舊紅塵滿眼。夕陽新雁,此情時拍闌干。楚雲飛滿長空,湘江不斷流東,何事離多恨冗?夕陽低送,小樓數點殘鴻。

《天淨沙·閒題》吳西逸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陽關,其中一個在甘肅境內,所謂“西出陽關無故人”,說的就是這個陽關。這個陽關當年和玉門關齊名,都是自中原進入西域的重要驛站。但此曲中所說的陽關,卻非此陽關,而是南方的陽關,隸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巴國。

上古時代,在南方有許多神祕的部落聯盟,他們與中原並立而自成體系,中原人自詡的天朝上國,無非是佔據着中原發展得早的先天優勢,周邊的民族則往往被貶低,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這些部落所聯盟形成的國家,就與中原成爲時戰時和的友鄰。南方的部族,包括楚國在內,即被稱作南蠻。在南蠻部落聯盟中,有個與楚國平分秋色,甚至當年險些滅掉楚國的國家,即是這個巴國。

《山海經》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根據上古時期最早的典籍的記載,巫山地域生活的部族,有可能來自夏朝後裔,而巴國的區域,恰好就是這個地域範圍內,顯然,在夏商之時的夏耕之屍,到商周時代,已經在這裏建立部落聯盟式國家,這就是巴國的最早起源。

巴國的歷史比楚國早很多,在史書中看來,楚國的先祖雖然已經上溯到黃帝時期,但據《史記》載:“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鬻子是楚國創始者熊繹的先祖,《史記》載:“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楚國建國至多在春秋初期,顯然與巴國的夏人後裔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巴國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實力,都可能遠超楚國。《華陽國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周武王攻滅殷商之時,巴國出力不少,顯然巴人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但是在周滅殷商而後,巴國其實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獨立國家,而漸成爲周天子分封體系下的中原諸侯。史書中載:“昔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巴國雖然在滅商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並沒有受到周王國的優待,反而是派遣姬姓諸侯到巴國來當聯盟首領,巴國顯然淪爲宗周的附屬國,喪失了作爲夏人後裔的基本尊嚴。巴國雖建國,此巴非彼巴,巴國從這個時候開始,其實就已經逐漸衰敗。

巴國雖處南方,自周王國建立而後,就屢屢與鄰居楚國爲戰,史載“巴、楚數相攻伐”,楚武王、楚文王、楚莊王、楚惠王時期,數代巴國君主都與楚國有過交戰,但在前期巴國多佔優勢,“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在那處之戰中,《左傳》記載:“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於楚。”楚國守將大敗之餘,甚至狼狽的潛水逃亡。史載:“送伐黃,敗黃師於碏陵。還,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絰。”楚文王與巴國交戰,大敗之後不得歸楚,竟至暴病在外死於非命,巴國與楚國之仇怨,也自此始。

到後來的戰國時代,史書載“七國稱王,巴亦稱王”,只是巴國稱王之際已是外有內患,列國推行變法,紛紛強大起來,唯獨巴國夾雜在秦楚稱霸的核心地帶,往往成爲秦楚外交作戰的犧牲品,在數年蠶食之間,巴國力量已是極爲削弱,經楚肅王、楚宣王、楚威王的努力,巴國漸漸成爲楚國附庸,《史記》載“楚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可見戰國伊始,巴國已不再是可以抗衡楚國的重要諸侯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