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在後人的眼中是個守成之主,因爲他曾有兩次機會可以北上攻曹操,但都放棄了。一次機會是曹操與袁紹大戰於官渡,另外一次袁紹去世之後,曹操北上攻擊消滅袁氏殘餘力量。後人常常感到惋惜,認爲劉表不應錯失良機。

說到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當時袁紹勢大,於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就已經在做好南下的準備。袁紹南下之前,曾約劉表共同攻打曹操,劉表表示可以支援袁紹,並號召各路諸侯共同反曹。官渡戰時,劉表手下的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都認爲劉表應北上攻曹操,理由是劉表是個大勢力,必須表明態度,否則不管官渡之戰勝負如何,曹操和袁紹都會怨恨劉表。

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已近10年,相對於其他地區,荊州簡直就是四海昇平,連諸葛亮都從徐州跑到荊州來躲避戰禍。荊州內部雖以劉表爲主,但當地士族實力不小,在荊州的影響力極大,劉表也是靠士族勢力才能穩坐荊州牧之位。當時的荊州經濟狀況較好,錢糧豐盈,軍隊超過10萬,實力僅次於袁紹。劉表是有實力出兵的,可惜劉表最終按兵不動。

這就是後人詬病劉表的主要原因:明明實力很強,卻沒有爭雄天下之心,只想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其實這是對劉表的誤解,荊州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但來自內外的隱患卻很大,牽制了荊州的兵力,使得劉表難以下定決心率軍北上。

一、多年前結的怨使用劉表必須嚴防益州

興平元年(194年),甘寧在益州起兵造反,兵敗後卻逃往荊州,投奔劉表。劉表雖不重用甘寧,但收留甘寧卻是個事實,此舉惹怒劉璋。劉璋以趙韙爲徵東中郎將,駐軍朐忍(重慶雲陽縣),攻擊劉表,雙方互有勝負。從此,益州和荊州關係交惡。趙韙後來於建安五年(200年)參與謀反被殺,但官渡之戰前夕,趙韙可能一直都在與荊州對峙。雙方雖然並未正式交戰,小摩擦卻是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劉表肯定不敢輕易放鬆對劉璋的警惕。

二、張羨攜荊州四郡起兵謀反,讓劉表很頭痛

官渡之戰前,曹操曾派桓階遊說長沙太守張羨支持曹操。張羨跟劉表不和,二話不說,攜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4郡共同造反,支持曹操。劉表率軍攻打張羨,半年時間徒勞無功,後來張羨病死,劉表才平定叛亂。

不過,歷史上對張羨起兵的時間記載略有不同。《後漢書》記載張羨是建安三年(198年)起兵的,那時官渡之戰尚未發生,《三國志》卻記載張羨官渡之戰時起兵。《後漢書》和《三國志》雖都爲二十四史之一,《三國志》創作的時間比較靠近三國時代,其可信度應該更高。

《三國志 魏書二十二 桓階》: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爲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

三、交州張津常常犯境,劉表必須積極應對

據史料記載,交趾太守士燮曾上書朝廷:建議將交阯最高官員改爲州牧。當時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津已經是交州刺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跟張津私下又有交情,答應了士燮的要求,張津成爲交州第一任州牧。

交州牧張津與劉表本就有舊怨。曹操在北上與袁紹交戰前,又派人結好張津,並代表朝廷許諾將零陵、桂陽二郡劃歸張津管理。零陵、桂陽二郡本來就是荊州的地盤,但有朝廷的政令,張津就有藉口了。爲奪回零陵、桂陽二郡,張津曾多次發動戰爭,攻擊劉表。

《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是時曹、袁相攻,未有勝負。案夏侯元讓與石威則書:‘袁紹破後也。書授孫賁以長沙,業張津以零、桂。’此爲桓王於前亡,張津於後死,不得相讓,譬言津之死意矣。”

與劉表相比,張津明顯勢弱,後因常常與荊州交戰,被部下區景所殺。從時間上推算,張津與劉表交戰的時間應該是公元198元到公元202年之間。

四、劉表與孫策是世仇,劉表必須加以防範

孫策的父親孫堅與劉表的部將黃祖交戰時中箭身亡,孫策與劉表早已結下仇恨。官渡之戰前,孫策已經平定大半個江東,實力雄厚。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更是主動請求與曹操、劉璋聯合,共同討伐劉表。

《江表傳》:策被詔敕,與司空曹公、衛將軍董承、益州牧劉璋等併力討袁術、劉表。

孫策對劉表可謂是虎視眈耽,一旦有機會攻打荊州,孫策肯定會果斷出兵。在官渡之戰時,孫策曾大敗黃祖,進軍豫章,並派遣太史慈爲建昌都尉,抵擋長沙劉磐。可以看出,官渡之戰時,劉表和孫策交戰正酣。

從以上四點來看,劉表管轄的荊州看似沒有戰事,其實內有張羨內亂,外有西面的劉璋、南面的張津、東南面的孫策三個大敵。家家都有難唸的經,劉表又如何敢放心在官渡之戰時率軍北上呢?

曹操是個優秀的戰略家,他深知自己與袁紹必有一戰,爲了做好充足的準備,曹操必須先肅清後方的隱患。曹操的後方其中有兩個隱患,一個是荊州的劉表,另外一個是依附劉表佔據宛城的張繡。建安四年(199年)底,張繡在賈詡的建議下歸降曹操,解決了曹操的一個憂患。對於劉表,曹操當然是另有打算,否則曹操也不可能放心與袁紹對峙於官渡。

長沙太守張羨是被曹操派去的桓階遊說後才攜4郡發動叛亂,張津也是被曹操以零陵、桂陽二郡爲誘餌纔會與劉表交戰,孫策更是主動聯繫曹操,一起對付劉表。雖然史料沒有記載曹操曾聯繫過劉璋,讓劉璋出兵牽制劉表,不過以曹操的戰略眼光,大戰前的外交工作曹操一定會做到位。曹操多半也曾聯繫過劉璋,許諾好處,讓劉璋出兵威懾劉表。這些都是曹操對付劉表的手段,有了劉璋、張羨、張津、孫策4人的牽制,劉表已經焦頭爛額。

劉表出兵奇襲許昌,從荊州邊境到許昌約600多里,而許昌距離官渡之戰的主戰場僅200多里。一旦劉表出兵,曹操肯定會捨棄袁紹,撤兵救援許昌,僅需2到3天時間曹操的軍隊就能回援,劉表就騎虎難下了。這麼短的時間內,劉表是不可能攻下許昌的,屆時劉表將面對曹操的反攻。劉表和曹操成了作戰的雙方,袁紹則會牢牢佔據黃河南岸,坐視曹操與劉表大戰。劉表戰敗則損失慘重,戰勝則曹操面臨滅亡,勝利果實卻有可能會被袁紹摘取。

所以,劉表出兵攻打曹操獲利並不大,只是成全了袁紹而已。劉表的謀士韓嵩、劉先兩人建議出兵,也只是從立場的角度上闡述出兵的必要性,對出兵帶來的利弊卻隻字不提。其實他們兩人也看得明白,出兵沒多大好處,只是劉表夾在曹操和袁紹之間難做人而已。

既然沒有多大好處,卻又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劉表心中自然不情願。再加上荊州同樣是內憂外患,劉表畢竟是一方諸侯,自然以荊州爲主,先解決自身問題。所以,劉表做出了不出兵的決策。

內容素材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