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月懷胎,寶寶爲什麼不先叫媽媽?

寶寶出生以後,父母最期待的事就是他的第一聲"爸爸""媽媽"。很多家長都認爲孩子應該先學會說"媽媽"。畢竟懷胎十月,母子連心。,子和媽媽顯然會更親密些。但是有大量實驗數據證明,孩子第一次開口叫的 不是媽媽而是爸爸。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小編的鄰居佳佳剛剛做了媽媽,初爲人母的喜悅讓她走到哪裏都把孩子掛在嘴邊,佳佳爲了更好的照顧孩子,直接把工作也辭掉了,全身心的加入到育兒大軍中。從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佳佳就一直教他說媽媽,結果有一天孩子突然學會了叫人,脫口而出的卻是"爸爸",這讓佳佳感到十分鬱悶。如果孩子第一聲開口叫的是爸爸,我們也沒必感到喫驚,因爲叫爸爸並不代表他就更愛爸爸,小孩子各方面還沒有發育成熟,這個時期的他們是不會有先去叫誰的意識。無論叫的是爸爸還是媽媽我們都應該替孩子感到高興纔是,那麼爲什大部分孩子會先叫爸爸呢?

1.寶寶自主控制能力顯現

寶寶開始發聲叫人了,說明他們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卻不代表具有了自己的意識,只不過是在平常聽到了"爸爸"的發音,而不是因爲他們想選擇叫爸爸。寶爸寶媽們無需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太多。

2."爸爸"兩字的發音更容易一些

對於我們大人來說"爸爸"和"媽媽"的發音沒有什麼太大區別,但是對於嬰幼兒說b開頭的字母發音更簡單一些,而"媽媽"的發音對他們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了。但無論如何,隨着寶寶的成長,以後所有發音他們都能輕鬆掌握,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心急,也不要因爲孩子還不會叫自己而悶悶不樂,應給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的時間。

3.純粹在模仿

寶寶自然是不會知道"爸爸""媽的"的含義,他們只不過是在模仿自己經常聽到的聲音罷了。寶寶不僅會吐出"爸爸""媽的"的發音,他們還會發出各種各樣的其他聲音,只不過那些聲音在父母眼裏是無意義的,所以只會盯着寶寶怎麼叫人。寶寶先喊了"爸爸"就是先模仿了一個比較容易的發音而已。

那麼在教寶寶說話時,爸爸媽媽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 父母對寶寶要多一些耐心

很多父母平時做事習慣雷厲風行,對待學說話的孩子也往往急於求成,缺乏耐心,這樣只會讓寶寶學說話變得更加困難。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父母們應該多一些耐心,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給他們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要因爲寶寶說錯,就半途而廢,表現出一些不良情緒,這種情緒只會對孩子造成一定影響。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後,教寶寶說話就會變成一件輕鬆有趣的事了。

二、不要和寶寶進行疊詞溝通

我們都知道疊詞更簡單容易,寶寶會學起來會更輕鬆一些,但是也不要一味的把所有詞彙都轉換成疊詞,灌輸給孩子。比如"喫飯飯""喝水水"等。當孩子長期置身於這種語言環境中,就會爲他們學習其他詞語帶來困難。應該多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詞彙,這樣在以後的學習中,他們就不會感到太喫力。

三、不讓孩子置身於複雜的語言中

1、爲了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語言,父母儘量在日常生活中也堅持說普通話,如果一家人,爸爸媽媽,各自說着家鄉蹩口難懂的方言,對寶寶來說,學醫發音說話就變得更困難了。所以在寶寶學習說護時,語言環境也尤爲重要。

2、 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發音

孩子剛開始學習說話時,難免會有一些字音發不準,比如小羊說成"小娘"蜘蛛說成"居居"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因爲覺得孩子這樣說話更可愛而不去糾正,甚至是經常逗他們說一些這樣的詞彙,這隻會讓孩子把這些錯誤發音認知爲正確的話語。對他們以後的語言學習極爲不利。

3、 不在孩子面前說髒話

很多父母都喜歡講口頭禪,一些髒話有時候只不過是脫口而出,這些無心的髒話看似沒有什麼,但卻會對孩子產生不小的影響。雖然幼小的年齡使他們還不明白髒話的含義,如果孩子一旦學去,就會時常掛在嘴邊,到時候想要改正就很難了。所以,在平日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此,對孩子產生一些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

寶寶說話時間表

其實寶寶的自我表達,從出生以後的哭泣就開始了,寶寶2-3個月大的時候就會發出一些"嗯" "啊"的聲音。8—9個月時進入語言萌芽時期,開始咿呀學語。等到寶寶一歲左右時就開始叫"爸爸""媽的"了,但是這個時候的發音還不夠準確。等到1歲半以後,就可以主動的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寶寶餓"等到寶寶2歲的時候就會發生語言大爆發,簡單的句子表達起來就顯得很輕鬆了。

生命的奧妙就在於一天天的成長與變化,我們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去呵護,栽培。或許寶寶一開始還不太習慣用語言與爸爸媽媽交流,但是隨着寶寶不斷地成長,總有一天,他們會把"說話"的技能放進自己小小的世界裏,就像睡覺,喫飯那樣簡單,自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