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作戰的故事,例如美軍的編制、朝鮮武裝力量的建立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部隊的編制問題。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總計先後抽調了27個軍,入朝作戰。一個問題出現了,當時,一個軍到底有多少兵力?每個軍之間的兵力,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局勢變化。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嚮明清兩朝學習。例如服飾、文字等諸多方面,與中原王朝非常接近,在衆多的韓劇中,經常看到明朝服飾的影子。當時,《資治通鑑》《史記》等中國經典書籍,屬於李氏朝鮮貴族子弟們的必讀刊物。在19世紀末期,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隔海對望的日本迅速崛起,並且開始了對外擴張。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日本迫使清朝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朝鮮半島被日本所吞併,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了總督府。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蘇聯軍隊已經挺進了朝鮮半島北部,美國軍隊則遠在沖繩列島附近。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和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雙方進行了讓步,以北緯38度線爲界限,劃定了雙方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朝鮮和韓國的前身。

起初,蘇聯和美國都在朝鮮半島駐紮了軍隊。1948年,蘇聯首先從朝鮮境內撤軍。隨後,美國從韓國境內撤軍。在此以後,南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在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戰爭爆發以後,朝鮮的部隊一路勢如破竹,先後佔領了漢城等大片地區,韓國的部隊兵敗如山倒,全面向南潰退。即便是美國軍隊參戰,也沒有多少起色,在戰局最精彩的時候,朝鮮人民軍,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92%的土地和90%以上的人口,美國和韓國軍隊的10餘萬人馬,被擠壓在釜山周圍不足1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眼看就是上演“敦刻爾克的翻版。”

就在這個時候,麥克阿瑟上演了險中求勝的仁川登陸戰,隨後,戰爭局勢纔開始迅速逆轉,並且逐步惡化。截至1950年10月,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我國的鴨綠江邊。處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國決定派遣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其實,早在7月份,我國已經抽調了38軍、39軍、40軍、42軍等部隊,總計25萬多人,組成了東北邊防軍。到了10月份,以東北邊防軍的幾個軍爲主力,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踏上了新徵程。

那麼,當時的4個軍,各自擁有多少兵力呢?認真的說,在1949年後半年,大規模戰爭基本結束以後,我國四大野戰軍的部隊編制,進行了全面調整。在調整以後,沒有出現兵力差距特別大的問題。在調整之前,四野一個主力縱隊的兵力,比一野一個兵團的兵力還多。我們具體看一下38軍、39軍、40軍和42軍的兵力,分別是:38軍44500多人、39軍52000多人、40軍48300多人、42軍53000多人。在39軍和42軍,甚至出現了達到300人的步兵連。

請注意,當時的一個軍,一般下轄3個師和其他的配屬部隊。即便是兵力最少的38軍,也做到了齊編滿員。這4個軍屬於第四野戰軍的王牌拳頭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志願軍入朝參戰以後,鑑於實際作戰的需要和兵力部署的問題,華北地區的第66軍和東北地區的第50軍(滇軍第60軍),先後入朝作戰。從兵力來說,第66軍41000多人,第50軍36000多人。請注意,抗美援朝初期的戰役,基本上都是上述6個軍完成的。

隨後美國軍隊的大舉增兵,美國的第9軍、第10軍先後入朝。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第9兵團奉命入朝作戰。第9兵團下轄了第20軍、第26軍、第27軍,屬於第三野戰軍的王牌拳頭部隊。原本駐紮在東南地區,現在奉命北調。請注意,這3個軍的情況特殊,因爲每個軍都下轄了4個師,屬於四步兵師制軍。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20軍50500多人、26軍48000多人、27軍50500多人。這三個軍的兵力大體上相當,與38軍、39軍等幾個四野主力軍的兵力,基本上在一個水平線上。

到了第四次戰役的末期,由於久戰疲憊和傷亡等問題,第二野戰軍的第3兵團和第一野戰軍的第19兵團,先後入朝作戰。第3兵團下轄了第12軍、第15軍(黃繼光的部隊)、第60軍,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第12軍54000多人、第15軍48000多人、第60軍41000多人。第19兵團下轄了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由於第一野戰軍的兵力整體偏少,下轄的每一級的編制兵力,都比其他野戰軍少一些。3個軍的兵力,分別是:第63軍36000多人、第64軍38000多人、第65軍35000多人。

從第19兵團3個軍的兵力來看,明顯比其他軍要少一些。與42軍相比,甚至少了1萬多人。鑑於美國軍隊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海軍優勢,再次組織大兵團進行沿海登陸作戰。原本駐紮在湖南省的四野第47軍,奉命入朝作戰,擔任了戰略機動預備隊的作用。第47軍的兵力達到了59800多人,幾乎是6萬人的規模。第47軍每個師、每個團的兵力都非常富裕,甚至出現了4000多人的步兵團。在入朝參戰的所有軍中,第47軍的兵力最多,再次反映了四野部隊的老底子,確實雄厚。

隨着大規模運動戰的結束,雙方在三八線附近,進入了陣地戰對峙的局面。從當時的形勢來說,屬於一邊打一邊談。爲此,第20兵團和第23兵團先後入朝作戰。第20兵團下轄了第67軍和第68軍,原本是華北地區野戰部隊的老底子,兩個軍的兵力都達到了4萬多人,和初期入朝的幾個軍相比,兵力上大體相當。第23軍兵團下轄了第36軍和第37軍,這兩個軍的主體是綏遠起義部隊改編而來的。入朝以後,基本上不承擔前線作戰任務,主要承擔後方警戒和修建各種設施、機場等任務。

這兩個軍的兵力比較少,基本上都只有2萬餘人,不到四野幾個主力軍的一半。時間進入1952年以後,鑑於戰爭進入了對峙的局面。部分部隊已經久戰疲憊,我國開始有計劃輪換部隊入朝作戰(27年後,還出現了一次輪換,而且時間更長)。在1年多的時間裏,截至停戰協議簽訂之前,先後有第1軍、第16軍、第21軍、第54軍、第23軍、第24軍、第46軍等7個軍,入朝作戰。這幾個軍,基本上都是各個野戰軍的主力軍,各個軍的兵力,基本上都在4萬人以上。

我們總結一下先後參戰的27個軍,在參戰的27個軍中,大部分軍的兵力,都在4萬人以上。部分兵力比較強的軍,達到了5萬人以上,甚至是接近6萬人的規模。一野參戰的幾個軍,兵力只有3萬多人。至於第23兵團下轄的2個軍,都只有2萬多人。因此,每個軍的兵力,在2萬到5萬多人之間。各個軍的任務、戰鬥力不一樣,兵力自然也不一樣。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