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兵敗,在烏江自刎,給後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爲什麼項羽不回江東,整軍再戰?

這個問題,過去很多史學家都分析過。不外乎是三種猜測:一說項羽臉皮薄,無顏見江東父老;二說項羽悲天憫人,不想讓江東父老再受戰爭之苦;三說項羽中了韓信的計,以爲楚地已經被漢軍佔領,再回江東已無意義。

從司馬遷開始,人們都對這位失敗者給予各種同情,把項羽不回江東,當成是他個人的生死抉擇。

其實不然,猜測代替不了事實。本學士讀《史記》,從楚國的歷史中,找到了項羽不回江東的真正原因。

1、權縣縣令,楚文王

時間回到公元前676年,我們來看看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這一年,

位於楚國西面的巴國,突然襲擊楚國權縣,權縣縣令寡不敵衆,只好棄城逃跑,回郢都求救,巴國人後面緊跟着,一直打到郢都附近。楚文王大怒,下令處死權縣縣令。

權縣縣令的族人聽說老大被殺了,便引狼入室,夥同巴國人一起作亂。楚文王是個好戰分子,覺得堂堂楚國竟然被小小巴國打敗,說出去太丟臉。於是,楚文王親率一支軍隊,去攻打巴國人,卻再次被巴國人打敗。楚文王帶着殘兵敗將回師,結果卻被郢都守門大將鬻拳擋在郢都城外,據不接納。

鬻拳並不是一個亂臣賊子,相反,他對國君和國家都忠的不能再忠。他之所以將楚文王拒之門外,是因爲楚國的傳統:不打勝戰不準回來,權縣縣令如此,國君也不能例外。

楚文王拖着疲憊的身軀,強打起精神,又率軍就近去打黃國。黃軍被打敗了,楚文王終於取得了回郢都的資格,但就在班師的路上,楚文王累死了,這是中國有記載的第一個過勞死的帝王。

2、大將子玉

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在城濮交戰,晉文公假裝踐行諾言,令晉軍退避三舍,誘敵深入,大敗楚軍,阻止了楚國向中原地區的擴展之路。這一戰中國人並不陌生,被載入中國歷史,還留了“退避三舍”的中國成語故事。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此次與晉國交戰的楚國統帥子玉,在率領殘兵敗將回國的路上,路過方城這個地方,楚成王派使臣前來,問了子玉一句話:你要是進方城去,怎麼向申縣和息縣的父老交待呢?

子玉羞愧的無地自容,當即自刎(一說自縊)而死。

3、大將子上

公元前627年,晉國和楚國再次對峙於汦水。這一戰和

城濮之戰一樣勞師動衆,但交戰過程非常滑稽。晉國統帥陽處父根本不想打仗,就修書給楚國統帥子上:要麼我還像5年前

城濮之戰那樣,後退三舍,等楚軍過了河咱們再打。要麼就你們楚軍後退三舍,等晉軍過了河咱們再打。當時沒有水軍,汦水也無法行船,所以陽處父這個建議,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然而有5年前的教訓,楚國方面根本不相信陽處父的話,還以爲晉國又耍陰謀詭計。所以子上沒有接受陽處父的建議,選擇按兵不動。

這正是陽處父想要達到的目的,於是大聲宣佈“楚國人逃跑了”,率領晉軍班師回朝。

子上不敢追晉軍,任由晉軍撤走,率領楚軍回家。楚國太子商臣認爲子上無功而返,肯定是和晉國有什麼貓膩,楚成王大怒,殺子上。

4、大將沈尹戌

公元前506年,吳國,蔡國,唐國聯軍伐楚。聯軍在名將孫武的統率下,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楚國曆史上第一次面臨亡國。

大將沈尹戌率部與吳國激戰,被吳國擊敗,沈尹戌誓死不做俘虜,讓部下割下自己的腦袋。

5、項羽的爺爺項燕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南下,進攻楚國,楚國大將,項羽的爺爺項燕率楚國全部軍力,抵抗秦軍。這是秦始皇滅六國過程中,最後一次像樣的戰爭。

最終,項燕沒有繼續一年前打敗李信的神話,被王翦打敗,項燕遂自殺。

此外還有項梁等楚國將領戰死,屈丐,逢侯醜兵敗被俘(一說戰死),淖齒死於齊國內亂。

綜上所述,自春秋以來,楚國載入史冊的名將,多是烈士,只要打了敗仗,自殺者居多,前線將領在戰敗或者沒有戰勝(但也沒有失敗)的情形下回國,都會被國君殺死,還不如死在戰場上或者自殺光榮。

項羽烏江自刎,與以上楚國名將戰敗自殺,一脈相承,實乃是楚國傳統如此,不得不死。可以想見,項羽如果敢回江東,迎接他的不會是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而是橫眉冷對,冷嘲熱諷,甚至會死在自己人手裏,那可就太丟人了。楚國有如此傳統,項羽想要回江東重振旗鼓,是完全不可能的。

以上觀點爲本人個人之見,歡迎各路方家批評,留下寶貴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