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兵败,在乌江自刎,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为什么项羽不回江东,整军再战?

这个问题,过去很多史学家都分析过。不外乎是三种猜测:一说项羽脸皮薄,无颜见江东父老;二说项羽悲天悯人,不想让江东父老再受战争之苦;三说项羽中了韩信的计,以为楚地已经被汉军占领,再回江东已无意义。

从司马迁开始,人们都对这位失败者给予各种同情,把项羽不回江东,当成是他个人的生死抉择。

其实不然,猜测代替不了事实。本学士读《史记》,从楚国的历史中,找到了项羽不回江东的真正原因。

1、权县县令,楚文王

时间回到公元前676年,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这一年,

位于楚国西面的巴国,突然袭击楚国权县,权县县令寡不敌众,只好弃城逃跑,回郢都求救,巴国人后面紧跟着,一直打到郢都附近。楚文王大怒,下令处死权县县令。

权县县令的族人听说老大被杀了,便引狼入室,伙同巴国人一起作乱。楚文王是个好战分子,觉得堂堂楚国竟然被小小巴国打败,说出去太丢脸。于是,楚文王亲率一支军队,去攻打巴国人,却再次被巴国人打败。楚文王带着残兵败将回师,结果却被郢都守门大将鬻拳挡在郢都城外,据不接纳。

鬻拳并不是一个乱臣贼子,相反,他对国君和国家都忠的不能再忠。他之所以将楚文王拒之门外,是因为楚国的传统:不打胜战不准回来,权县县令如此,国君也不能例外。

楚文王拖着疲惫的身躯,强打起精神,又率军就近去打黄国。黄军被打败了,楚文王终于取得了回郢都的资格,但就在班师的路上,楚文王累死了,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过劳死的帝王。

2、大将子玉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假装践行诺言,令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败楚军,阻止了楚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展之路。这一战中国人并不陌生,被载入中国历史,还留了“退避三舍”的中国成语故事。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此次与晋国交战的楚国统帅子玉,在率领残兵败将回国的路上,路过方城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使臣前来,问了子玉一句话:你要是进方城去,怎么向申县和息县的父老交待呢?

子玉羞愧的无地自容,当即自刎(一说自缢)而死。

3、大将子上

公元前627年,晋国和楚国再次对峙于汦水。这一战和

城濮之战一样劳师动众,但交战过程非常滑稽。晋国统帅阳处父根本不想打仗,就修书给楚国统帅子上:要么我还像5年前

城濮之战那样,后退三舍,等楚军过了河咱们再打。要么就你们楚军后退三舍,等晋军过了河咱们再打。当时没有水军,汦水也无法行船,所以阳处父这个建议,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然而有5年前的教训,楚国方面根本不相信阳处父的话,还以为晋国又耍阴谋诡计。所以子上没有接受阳处父的建议,选择按兵不动。

这正是阳处父想要达到的目的,于是大声宣布“楚国人逃跑了”,率领晋军班师回朝。

子上不敢追晋军,任由晋军撤走,率领楚军回家。楚国太子商臣认为子上无功而返,肯定是和晋国有什么猫腻,楚成王大怒,杀子上。

4、大将沈尹戌

公元前506年,吴国,蔡国,唐国联军伐楚。联军在名将孙武的统率下,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楚国历史上第一次面临亡国。

大将沈尹戌率部与吴国激战,被吴国击败,沈尹戌誓死不做俘虏,让部下割下自己的脑袋。

5、项羽的爷爷项燕

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南下,进攻楚国,楚国大将,项羽的爷爷项燕率楚国全部军力,抵抗秦军。这是秦始皇灭六国过程中,最后一次像样的战争。

最终,项燕没有继续一年前打败李信的神话,被王翦打败,项燕遂自杀。

此外还有项梁等楚国将领战死,屈丐,逢侯丑兵败被俘(一说战死),淖齿死于齐国内乱。

综上所述,自春秋以来,楚国载入史册的名将,多是烈士,只要打了败仗,自杀者居多,前线将领在战败或者没有战胜(但也没有失败)的情形下回国,都会被国君杀死,还不如死在战场上或者自杀光荣。

项羽乌江自刎,与以上楚国名将战败自杀,一脉相承,实乃是楚国传统如此,不得不死。可以想见,项羽如果敢回江东,迎接他的不会是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而是横眉冷对,冷嘲热讽,甚至会死在自己人手里,那可就太丢人了。楚国有如此传统,项羽想要回江东重振旗鼓,是完全不可能的。

以上观点为本人个人之见,欢迎各路方家批评,留下宝贵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