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一個問題:秦亡時,助大秦一統天下的虎狼之師身在何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滅六國,一統天下。

統一全國後的秦始皇又統一文字、度量衡,修馳道,派蒙恬率長城軍團北擊匈奴,派屠睢、任囂、趙佗等人率嶺南軍團南征百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第五次東巡的路上,趙高、李斯暗中作梗,賜死扶蘇、蒙恬,擁立十八世子胡亥爲帝,史稱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起義,天下震動,起義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原六國紛紛復立。陳勝吳廣建立的張楚政權在數月內竟發展至數十萬人,起義軍進抵關中,間接威脅咸陽。

公元前208年,在章邯的建議下,秦二世釋放驪山20萬囚徒,並將其編入秦軍,章邯率領這部秦軍屢戰屢勝,先後擊敗並殺死周文,陳勝,以及項燕等人,而此時,王離率領長城軍團回援,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秦帝國傾斜。

公元前207年,章邯率領的驪山軍團與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將趙王歇圍困於鉅鹿,其餘諸侯援軍雖然趕到,但是皆不敢與秦軍交戰。唯項羽率領的5萬楚軍破釜沉舟,猛攻王離軍,並以少勝多,大獲全勝。而此時的大秦的朝堂之上,趙高殺死秦二世,子嬰又殺死了趙高,登基後的子嬰自降爲秦王(不稱皇帝)希望與諸侯和解,但此時大秦帝國大勢已去,面對進逼咸陽的劉邦軍只得開城投降,大秦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六國,但卻二世而亡。

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在秦帝國滅亡的過程中,被派去征討百越的嶺南軍團始終並未回援,而這個未回援的嶺南軍團則給了某位偉大的歷史發明家的發揮空間,在這位歷史發明家的渲染下,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觀點:秦帝國滅亡,是因爲嶺南軍團沒有回援,嶺南軍團若回援,10個項羽也不夠打。

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嶺南軍團被一些人說成了秦國第一軍團,帶甲50萬,所向披靡。

今天我們從這個神祕的嶺南軍團說起,並試着爲大家解答幾個問題:嶺南軍團的戰鬥力到底如何?爲何在秦帝國覆亡嶺南軍團前沒有回援?章邯的驪山軍團(包括20萬囚徒)爲什麼看起來戰鬥力比主力長城軍團還強?以及造成秦國滅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嶺南軍團真的那麼強嗎?

嶺南軍團變得出名是因爲一位歷史發明家曾經眼含熱淚的對觀衆們講:當時秦始皇告訴嶺南軍團主帥趙佗,如果有一天帝國遇到危險,不要回援,要替華夏守住南方的疆土。

這位歷史發明家當時說得是聲容並茂,很多觀衆哭得稀里嘩啦,與此同時,嶺南軍團也變成了他們心中的大秦第一軍團。那麼嶺南軍團的戰鬥力究竟如何呢?

秦始皇組建嶺南軍團(或稱南方軍團)的原因,是爲了征服地處中國南方的百越之地。

百越並非一個單一政權,而是對當時中國南方的衆多少數民族政權總稱。

這些小的政權散居於中國南方,戰國時代,地處南方的楚國以戰爭和收買並用的方式向百越之地擴張,雙方有戰有和,長期共存。

秦始皇討厭楚國人那種磨磨唧唧的方式,他要用最直接的方式派大軍征服百越。

於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組建嶺南軍團,第一次對百越用兵,這裏要說明一點,最初的嶺南軍團的主帥不是趙佗,是屠睢。

大秦的虎狼之師對百越的散兵遊勇,理論上講應該不會有任何懸念,但事實無常,由於不熟悉環境,第一次對百越之地用兵的嶺南軍團遭遇當地武裝的伏擊,損失慘重,軍團長屠睢在戰鬥中被百越人殺死。

是不是有些出乎意料?被有些人吹成第一大秦軍團的嶺南軍團被一羣少數民族武裝痛擊,主帥當場陣亡。

當然,秦始皇肯定不會因爲一次失敗就放棄對百越之地的征伐,於是五年後,嶺南軍團第二次向南進發征討百越之地,這次的主帥還不是趙佗,是任囂(建議那位歷史發明家再出去演講時,把秦始皇對趙佗說改成對屠睢或任囂說,這樣至少聽起來更像真的)。

第二次用兵秦軍取得了勝利,將百越之地納入到秦國版圖

關於嶺南軍團的規模,《史記》中並無記載,網上流傳的50萬大軍的說法來自於《淮南子》,而嶺南之地的重要性,實在不值得秦始皇砸下50萬大軍。

且秦始皇進攻百越的本就不是爲單純的軍事目的,而是在拿下百越之地後,要長期於此地駐紮,繁衍生息,百越之地地廣人稀,秦始皇的當務之急是補充人口。

綜合這兩種說法,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嶺南軍團的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的總和大約爲50萬人。

而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的比例,在秦軍通常爲1:3,即3個非戰鬥人員對應1個戰鬥人員,當然,由於嶺南軍團不僅僅是去打仗,更是去繁衍生息的,所以戰鬥人員的數量可能更少,我們姑且還按1:3計算,嶺南軍團的軍人數量應該在10萬人左右。無論從規模還是戰鬥力上看,嶺南軍團都不可能是大秦的第一軍團。

回不去,也不想回去

好了,讓我們看看大秦帝國岌岌可危時這支身處南方的嶺南軍團的舉動吧,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並告訴他:

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秦政無道是一句說辭,我們不去討論,但任囂希望趙佗自立的建議很明確,他給出的理由是,這樣可以避免中原混戰的戰火燒到嶺南,而嶺南之地又自成一體,適合割據。

對於任囂的毫無原則和底線的建議,趙佗卻深以爲然,他立刻命令部下封鎖五嶺四關,切斷與中原的通路,在這個過程中,還幹掉了一小部分提出要回援的部下,然後,趙佗自立爲王,建立南越國,開始了他愉快的割據生涯。

任囂、趙佗作爲大秦臣子,在秦帝國生死存亡之際,怎會如此絕情?而嶺南軍團內部,除了少數人主張回援,大多數人爲何都默認割據呢?

答案是嶺南軍團對秦帝國既無認同感,也無共同利益。

任囂祖上是魏國人,但世代在秦國爲官,可以算是位秦人了,而趙佗則是個土生土長的趙國人。而嶺南軍團中被派去長期在越地居住,與越人混居的這部分人多以商人(秦國時對商人極其蔑視)、流民、犯人爲主,這幫人可以說是秦帝國的“渣滓”,“垃圾”,是不擇不扣的社會邊緣人。

這些人在秦國就是社會的最底層,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性,而到了百越之地,雖然是不毛之地,但是青山綠水,大有作爲,興許就能在這裏闖出一片天地呢。

於是,擺在嶺南軍團面前的就是這樣的一道選題了,不回去,不必參與中原混戰,可以在嶺南搞發展,而且,自己就是嶺南的主人,回去,與各路起義軍拼死搏殺,就算僥倖贏了,也只是在秦帝國下一個郡縣當官,而輸了就無懸念的粉身碎骨。

對於一羣對於大秦本就沒有多少認同感的人來說,面對這樣的情況,怎麼選擇?不難回答。

剛纔說的是想不想的問題,現在,說說能不能。

前文已經分析過了,嶺南軍團的戰鬥力一般,百越新定,局勢不穩,之前也已經提到過,百越不是一個單一的政權,而是很多當地少數民族政權的統稱,這種局面的好處是,這裏不會形成一共單一的強權去對抗任囂、趙佗的大軍,但壞處是,這多如牛毛的小政權哪個都是潛在的麻煩,一旦嶺南軍團揮師北上,百越武裝趁機起事則很可能導致嶺南不保。

嶺南軍團若北上,其首先要經過的就是原楚國地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人對於秦人的仇恨爲六國之最,秦末原楚國地區反秦的決心最爲強烈,此時,楚地的反秦鬥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嶺南軍團若要通過原楚地,必定要經歷一番血戰,如果真與各路起義軍正面廝殺,嶺南軍團恐怕凶多吉少。

更要命的是,嶺南軍團中本身就有很多原楚國之人。

好了,關於嶺南軍團,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嶺南軍團並非如一些人所吹噓的那樣是大秦第一軍團,相反,嶺南軍團主要任務是長期在南方駐紮,繁衍生息,軍團中非戰鬥人員遠遠多於戰鬥人員,其戰鬥力在秦軍也中相對較弱。

嶺南軍團從主帥到士兵對於大秦的認同感都不太高,且回援秦帝國風險極高,回報極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嶺南軍團選擇割據,趙佗自立爲南越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囚犯組成的驪山軍團,戰鬥力爲什麼這樣強

除嶺南軍團外,關於驪山軍團,也有一個在網絡上流傳很久的錯誤觀點:以項羽的實力,只能打敗一些囚犯(指驪山軍團),遇上大秦正規軍根本不是對手。

而然尷尬的是,這句話正好說反了,在鉅鹿被項羽擊潰的就是他們口中的大秦主力,正規軍,由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而在長城軍屯潰敗後,依舊與項羽對峙的恰恰是他們口中的由囚犯組成的,由章邯率領的驪山軍團。

《秦時明月》中的王離形象

是不是有些意外?

其實,項羽與王離都是名將,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誰幹掉誰都有可能,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章邯率領的由囚犯組成的驪山軍團既然有如此戰鬥力?

與項羽對陣時驪山軍團戰鬥力強悍還可以理解,因爲此時的驪山軍團已經組建了一年餘,經過戰火的洗禮,已經是一支成熟的軍隊了。

可問題是驪山軍團並非此時才戰鬥力爆表,在剛剛組建不久,驪山軍團就大敗張楚政權(陳勝吳廣政權)的大將周文,並且在之後與張楚政權的作戰中一路高歌猛進,迅速消滅了張楚政權。

要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時,可是“天下雲集響應,盈糧而影從”,等到周文大軍來到打到秦國境內,威脅咸陽時,已經有大軍數十萬,戰車近千輛了。

但已經如此成氣候的張楚大軍在面對驪山軍團時幾乎是一路潰敗。

驪山軍團在擊敗張楚政權後,又與長城軍團配合,一舉擊敗項梁(項羽叔叔)領導的楚軍,並殺死項梁。

驪山軍團這樣爆表的戰鬥力不免讓人懷疑,組成這個軍團的真的僅僅是一羣囚犯嗎?

我們不妨換個問題,面對張楚政權數十萬大軍壓境時,除了驪山的囚犯,章邯手中是不是真的已經沒有其他軍隊了?

大家不妨再去想一想,如果你是章邯,在手上沒有其他軍隊的情況下,敢不敢釋放驪山的20萬囚徒?還讓這20萬囚徒上戰場?

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章邯最需要擔心的恐怕不是什麼張楚大軍,而是這20萬囚徒大軍譁變了。

章邯也是名將,他敢這樣做,說明他至少有一定把握這些刑徒不會譁變,而且,還能被組織起來成爲一支戰鬥力不熟的軍隊,那麼什麼能讓章邯有這樣的自信呢?

毫無疑問,一支軍隊,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效忠於大秦的精銳部隊。

章邯是否有這樣的軍隊呢?是的,那就是駐紮在咸陽附近的關中軍團。

關中軍隊負責拱衛中央,是大秦虎狼之師中真正的精銳,這些人中的很多人世代在大秦軍中,對大秦有很強的認同感。

關中軍團大致包括三部分:郎中令軍、衛尉軍和中尉軍。

前兩者負責皇宮的守衛,雖然都是精兵強將,但是人數太少,只有萬餘人,實在不適合參與與起義軍的大規模野戰。

而中尉軍人數要多一些,有5萬餘人,這些士兵也是精銳,可以與起義軍一戰,但是畢竟起義軍有數十萬,而六國又紛紛復立,這5萬精銳若是簡單的拿去與起義軍拼,確實是十分不值,於是章邯決定釋放驪山的20萬刑徒,補充兵力。

而有這5萬精銳壓陣,這20萬刑徒就不敢譁變,而且有這5萬精銳從中組織,驪山的20萬刑徒能更快的從散兵遊勇變成真正意義的軍隊。

還有學者認爲,在與張楚政權的前幾次交鋒中,真正衝鋒在前的本身就是關中軍團,驪山軍團先期只負責打掃戰場,追擊潰敵。

當然,關中軍團的5萬中尉軍未必全部歸章邯指揮,但是從後面劉邦進攻咸陽時,咸陽守軍抵抗烈度之低,大致可以推斷,當時咸陽兵力空虛,有經驗的老兵不多,而作爲秦軍精銳的關中軍團的大部分應該都在章邯手中。

到這裏我們大致可以理解驪山軍團實力強悍的原因了:驪山軍團中的大部分雖然是驪山刑徒,但是有數萬秦軍精銳關中軍團作爲他們的主心骨,指揮者和領導者,這讓這支軍隊的力量大幅提升。

好了,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當時的局勢了,大秦快要滅亡時,王離的長城軍團被全殲,章邯率領包含了關中軍團的驪山軍團勉強與以項羽爲首的諸侯聯軍對峙。

嶺南軍團實力有限,既不想回來,又不能回來,劉邦進攻咸陽時,大秦確實已經沒有多少可用之兵了。

秦亡之時,主力長城軍團被消滅,驪山軍團和關中軍團仍然保持着相當的戰鬥力,但是也僅僅能保證在與以項羽爲首的諸侯聯軍的對峙中不被對方消滅,想要有更大的作爲已經不太可能了,嶺南軍團確實沒回援,但是它既不想回援,也沒能力回援,且戰鬥力一般,回援的話甚至不一定能趕到戰場。

大秦的虎狼之師大多參與了秦末的戰爭,但依舊無力迴天,秦亡,不可避免。

高效的反噬與諸侯的時光機

所有人類活動的一般邏輯都是高效的戰勝低效的,而戰爭是最爲暴烈的一種人類活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夠打敗六國軍隊,不是因爲秦國的單個士兵比六國的士兵更強壯,而是因爲秦軍的組織效率比六國軍隊更高。

其實不止軍隊,秦法下的大秦帝國就是本身就是一部小農經濟下的運轉極其高效的國家機器。

相比於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長城等工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乾的另一件事往往被大家忽略:修馳道。

馳道可以看做古代的高速公路,它是一個帝國追求效率的明證,無獨有偶,數百年之後,稱霸歐洲的羅馬帝國也在其征服的地區修建這種能夠供馬快速奔跑的道路,馬路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秦始皇修馳道,既是爲了讓政令暢達,也是爲了讓大秦的虎狼之師在一個地方出現問題時可以迅速到達。

馳道代表大秦帝國的高效,但是這種高效只能在帝國內部運轉良好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秦國對六國的勝利,也是中央集權制對分封制的勝利,從此,帝國的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中央,在皇帝周圍,好處是皇帝的正確政令能夠被迅速執行,壞處是,一旦中央,一旦皇權出現問題,這個高效運行的國家機器會迅速失靈、崩潰。

這還沒完,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打到秦國境內的速度快的驚人,你想到了什麼?是的,馳道是雙向的。

當圍繞皇權展開的權力中樞失靈時,大秦的虎狼之師沒有高效的經馳道鎮壓各路起義軍,而各路起義軍卻可以通過馳道迅速來到大秦國都周邊。

因爲中央失靈,大秦這具高效的國家機器變得不再高效,而原六國的反叛者卻在這些年中變得高效了不少。

更可怕的是,秦始皇未統一六國時,六國各懷鬼胎,秦人可以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如果問六國之人當初沒有聯合起來一同抗秦,後不後悔,恐怕大多數人是後悔的,但是,木已成舟,天下沒有後悔藥。

但是,秦二世偏偏就給了六國之人後悔藥,或者說相當於送給他們一臺時光機,讓重新回到十幾年前還沒被秦國所滅的時候,已經知道答案的六國人變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團結,不管彼此之間有什麼矛盾,總之,先幹掉秦國再說。

某種意義上講,這纔是六國最團結的一次“合縱”,而這次“合縱”的組織者,是趙高與秦二世。

完成一統天下大任的大秦帝國,只享國祚15年,大秦帝國因商鞅變法而走上強國之路,在農業社會,不得不說,商鞅大幅提升了秦國的組織效率。

但是,高效是雙向的,一旦帝國的權力中樞出現問題,秦制就會同樣高效的反噬自己,這一點,秦始皇或許並未發現,但趙高發現了……

大秦帝國奮六世之餘烈,歷經百年創造了一副在農業時代無比高效的國家機器,但很可惜,大秦帝國的統治者們似乎並沒有完全學會如何去控制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