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要點讓《信條》來燒你的腦,這部電影到底要看多少遍才能懂?

在疫情的肆虐下,終於有一部強檔電影脫穎而出!甘願在這樣一個尷尬的時刻上演,可見導演對自己的作品有多麼自信啊!

現在,來談談2020年最強的諜戰片——《信條》。對於這一部電影評價兩極,這邊就爲大家整理幾條比較常出現的評論,供大家參考判斷!

第一個要點:因爲是“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推薦。

“克里斯托弗諾蘭”這一個名字,對於很多影迷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品質保證標誌。在諾蘭電影裏,最強的一點,就是讓你在觀影的那幾個小時裏,完全相信諾蘭已經建立起的“世界觀”,即使與“現實”背道而馳,你也會相信這就是“真實”。

這裏推薦幾部諾蘭的著名影片,都有相似的特點,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如果沒有看過這些影片,從現在開始補上也絕對不嫌晚!

第二要點:太燒腦,所以不推薦。

諾蘭電影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永遠不淺顯易懂,再簡單的故事線也能被他講得極其複雜。特別是諾蘭又特愛在時空這類題材上玩花樣,對理解力不強,或者只是想無腦看電影的觀衆來說是很痛苦的。

這個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反熵”元素的加入。說到“反熵”,說到底,整部電影的焦點並不在爆炸上,所以你只需知道“反熵”是一個比時空旅行更燒腦的情節。聽了這裏,也難怪很多觀衆都不推薦,畢竟頭被燒爆了還怎麼給人推啊?

第三要點:演員可以,推薦嗎?

在影片中,討論高的主演並非主角,而是憑藉《暮光之城》走紅,但被自我貶低爲不堪回首的黑史第二男主角“羅伯特帕丁森”。

衆所周知,電影太成功了,太容易刻畫演員了,哈利波特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必須要說的是,羅伯特帕丁森這次在《信條》中的表現的確不俗。

同時,他還抓住這一個機會向全世界證明,他並非一個只能演繹少女殺手的花瓶。所以,對暮光沒有愛的朋友,不妨給羅伯特帕丁森一個機會!

雖然並非導演的本意,但這部電影卻把觀衆分爲兩類,一類是“看得懂”,一類是“不懂”。看透了就會感覺到情節複雜,爲了理解和掌握細節就必須刷兩三遍;看不懂就會感覺到情節混亂,索性放空,走出電影院後就一問三不知。

說實在的,後一種應該還是偏多,畢竟電影中提到的那些科學知識,已經超過了普羅大衆的認知水平。所以,觀衆對這部影片的認可程度有多高,只能等待後續的資料來證實。

對諾蘭來說,《信條》也是一個挑戰,它無疑是諾蘭拍攝過的最複雜的電影之一。

無論是那令人生厭的邏輯,還是嗔目結舌的特效和拍攝技巧,它的確是一部能再次顛覆你的三觀的電影;但它不是一部一次看完拍桌叫好的電影,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最終,除非你的科學邏輯超好,或者已經有了很多刷的心理準備,否則還是建議你先去看看諾蘭之前的電影,然後再做決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