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男孩因爲髮型修理失敗崩潰大哭:孩子這麼愛美,到底是好是壞?

編輯:張大貓

你想沒想過,孩子會有多注意自己的形象?前兩天刷手機,看到這麼一條小視頻,河北廊坊的一個小男孩在理髮店裏嚎啕大哭。因爲Tony老師沒給他理出自己想要的髮型。

男孩越看越難過,最後直接崩潰,邊哭邊喊“我要的是閃電,不是這樣的2!”最後沒辦法,小男孩還想自己上手,給理髮師畫自己想要的髮型,但畫了好久也沒畫出來,可仍舊不服氣的發飆,“到死我也要理出來!”

很多人看完這個視頻都被逗得哈哈笑,還有些網友說孩子太任性了,家長教育的不到位。但我卻不這麼認爲。

男孩對這次髮型其實非常重視,所以纔會反應如此強烈。爲了理一個閃電出來,小傢伙特意留了一年的頭髮。

在不少家長看來,如果孩子總把自己的目光聚集到穿着、髮型上,顯然是不是什麼好事。這一看就會影響學習。但事實上,審美能力對於孩子來說,一樣的重要。

審美能力,對人的影響是終身的

之前在一檔節目裏,知乎女神王諾諾就曾吐露心聲。她本來是一個底子很好,顏值頗高的才女,堪稱有顏有才華。但她一直接受不了自己的顏值,甚至反感。

身爲畢業於劍橋的高材生,王諾諾到害怕自己的才華被顏值所累,以至於在出席公司年會這種重要場合會故意不洗頭。

這一切,都跟她從小受到的教育脫不開關係。

王諾諾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聰明伶俐又非常可愛,在園裏了一直是主角。可好景不長,上了小學之後,母親害怕她過於注重形象而影響學習,就跟老師串通好了對孩子進行精神打擊,正因爲這樣才導致了她的畸形審美,一直到高中,她都沒穿過裙子。

本來能夠成爲自信陽光又開朗的女孩,可她一直認爲顏值和才華是沒法共存的,因此遲遲不肯接受自己的顏值。由此可見,扼殺孩子的審美,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

說到這裏,又不得不提黃多多。那個被父母寵愛到極致的女孩。幾乎每次上熱搜都跟打扮、髮型脫不開關係。

今天扎個耳洞,明天頭髮染紫,後天又剪了短髮。而每次熱搜,總會有一批人覺得孩子被黃磊教育壞了,各種抨擊。

但依然我行我素的黃多多啥也沒被影響,各種比賽各種拿獎,嚴於律己,勤於鍛鍊,即便天天“臭美”照舊閃閃發光。用實際行動啪啪打着那些人的臉。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纔不會阻止孩子變美。那些口口聲聲“不讓你臭美是爲你好”的家長最後只會爲自己的自以爲是買單。只有父母意識到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性,纔會讓孩子懂得審美。

父母該怎樣給孩子進行審美教育? 研究顯示,孩子在2.5歲~5歲的階段,便已進入了審美敏感期,孩子從這時候起就有了對自己形象的審視標準。其中女孩對於衣着服飾尤其有興趣。

1)讓孩子正確認知外在美

不僅顏值普通的孩子會忽視外在美,底子好的孩子一樣會出現種問題,比如上文的王諾諾,比如明星鄭爽。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接受自己的顏值,然後讓孩子根據自身的優缺點來進行巧妙使用的穿搭,用以凸顯氣質,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些都無關於高顏值。

積極向上的氣質,乾淨整潔的外貌,都會讓孩子看起來很美。這不是光靠顏值就能搞定的。

2)引導孩子充實自己內在美

除了外表,美醜還涉及到的一個人的內在。 松浦彌太郎曾說:“一個人想要提升品位,就要接觸高品位的事物。”

提升一個人審美能力最簡單的方式,自然就是不斷地接觸美好的東西。久而久之這種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會在他的心裏生根發芽,成爲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對其今後的生活職業都會產生影響。

3)父母要明白真正的美並不實用

美感本身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美學家蔣勳曾經說過:“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纔是美。”

過度的追求實用主義反而會導致審美匱乏。在很多父母眼裏,音樂、美術都是無用的,看展覽,聽音樂會,逛博物館更是毫無意義。

但事實上,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正是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培養一個人審美的最好辦法。過度追求實用主義,只會變成“美盲”。

錦鯉媽咪愛叨叨

我以前也從未想過審美的問題,後來才慢慢懂得審美的重要性。不懂審美,人生將會失去很多樂趣。一味地追求實用主義,註定悲哀。

我們做父母的,不僅要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更要注意孩子精神上的滋養和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