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緯線的存在讓地球有了南北之分。

秦嶺淮河的存在讓中國有了南北之分。

而有一樣東西的存在卻讓山東省也有了南北之分——齊長城!

齊長城遺址

先給齊長城做一個簡單的“履歷表”:

姓:齊

名:長城

性別:emmm(勞工大多都是男性,就算是男吧)

年齡:2600多歲(始建於春秋)

身高:618993米(躺下來算的)

健康狀況:不太樂觀(畢竟只剩下遺址了)

婚姻狀況:喪偶(其他段的長城也差不多了)

家庭住址:山東省中部

聯繫方式:參照各大旅遊平臺(或者問問山東人)

免冠照:如下(來張帥一點的)

話說姜子牙輔佐周王推翻商朝後,被分封在了渤海一帶,國號爲“齊”。

搖身一變成爲諸侯的姜尚再也不用每天辛辛苦苦釣魚了,靠着曬鹽和種地逐漸成爲了遠近聞名的富家翁。

於是,他和他的齊國過上了小康的日子。

富足的生活大概維持了兩、三百年。

突然有一天(公元前771年),一向閒得蛋疼的周幽王被犬戎找上了門。

原本應該來勤王的各地諸侯,因爲之前好幾次在“烽火戲諸侯”中出了洋相,老臉早就掛不住了,乾脆就沒來。

於是,西周完蛋了,周幽王也被殺死了,後繼者周平王將都城遷到了洛邑,史稱“東周”。

本以爲開啓了新時代的嶄新篇章,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作爲周王朝的“長子”,齊國靠着漁鹽之利悶聲發了大財,早就成爲了其他幾個兄弟姐妹嫉妒的對象。

尤其是南邊的吳、楚和西邊的晉國,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於是,一場家庭倫理劇上演了······

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首先登場的是晉國】

最開始的時候,晉國和齊國其實是很要好的兄弟,晉文公重耳流亡時也曾受到齊國的禮遇。

爲此,晉文公重耳還發誓“齊國和晉國永久交好”。

事實上,晉國還是比較守信用的,從晉文公到晉景公,齊晉兩國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關係。

但到了齊頃公一代,事情就不一樣了。

公元前592年,晉景公想在斷道這個地方會盟諸侯,於是,先派使者郤克前往齊國通知齊頃公。

不知道齊頃公是不是哪一根筋搭錯了——他不僅怠慢了郤克,而且還故意派後宮裏的婦人看郤克出洋相。

(傳聞郤克是個駝背,樣子很滑稽)

被這麼多美女看了笑話,郤克的心理陰影可想而知了。

於是,他發誓一定要報仇,在斷道之會上,郤克捉拿了齊國的南郭子、蔡子、晏子等人。

齊頃公一看,嘿,你來真的?!二話沒說,派兵把晉國的小弟魯國揍了一頓。

魯國其實挺委屈,你倆不和,打我幹什麼?無奈之下只能向晉國求援。

就這樣,原本關係還不錯的齊晉兩國大打出手了。

結果,齊國大敗,連齊頃公差點都被俘虜了。

經此一戰,齊頃公學乖了,他也收斂起了自己“膏粱子弟”的作風,低調地繼續操持着國事。

雖然歷史上並沒有標註齊長城究竟是什麼時候建造的,但通過上文敘述的故事,我們可以推測:

大致時間就是在齊晉兩國交惡之後。

原因很簡單,齊國在晉國手上喫了大虧,自然就要重視起來。

而齊長城的西段也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

西段的齊長城起於長清,經五道嶺,一直綿延向東。

長清 齊長城

長清境內齊長城有主線與複線兩條:

主線西起孝裏鎮廣裏村,橫跨縣境折而南,到與肥城交界的三岔溝與南部的複線會合後沿兩縣、市交界線前行,到蓮花盆山又沿與泰安郊區之分界線前行,然後折向東自五花巖山再次進入境內。

複線齊長城均在主線以南的兩縣、市交界線上,西起境內馬山以南、肥城老城鎮以北的於家莊西山東行,至三岔溝與主線相合。

【其次是吳、越】

按理說,處在東南一帶的吳國、越國和齊國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

但“好戰狂人”夫差野心很大,動不動就要北上擴張,鄰居越國偶爾也會勸他(實際上是怕吳國太強大)

勸的次數多了,吳國也不耐煩了,乾脆就把越國先收拾了一頓,還把越國的國君勾踐拉到吳國“喫苦膽”。

公元前489年,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死後齊國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幼小無勢,於是興兵北伐齊國。

伍子胥曾勸諫他要擔心越國,不要北上和齊國爭霸,但夫差哪裏會聽這個話。

很快,吳軍就傳來了捷報,這讓夫差更加堅信自己的王霸之業就要成功了。

之後的幾年,吳國一直沒有停止對齊國的討伐。

儘管,吳軍勝多敗少,但夫差和整個吳國也被拖進了戰爭的泥潭無法脫身。

伍子胥的話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應驗了。

之前在吳國喫了三年苦膽的勾踐趁夫差“黃池會盟”之際,親率三千近衛軍攻破了姑蘇,還殺死了夫差的兒子。

吳國就這樣在它最強盛的時候宣告覆滅了。

但吳國的滅亡並不意味着齊國就可以太平了,吞吳之後的越國顯然也沒能抵擋住爭霸的誘惑。

齊國的對手還在,只不過這一次換成了越國而已。

吳國滅亡

既然如此,以防禦爲主的齊國自然要在東南部修建長城了。

現如今,齊長城東段的遺址主要位於沂水穆陵以東以及安丘、莒縣、五蓮、諸城、膠南、黃島七縣市境內。

全長49850米,歷經146座山頭,其中有遺址者38520米。

而這段長城的存在目的就是爲了防禦吳國和後來崛起的越國。

【最後是魯國和楚國】

先來說說魯國,魯國和齊國更像是一對孿生兄弟。

在齊桓公稱霸之前,魯國罩着齊國;而在齊桓公稱霸之後,齊國成爲了魯國的大哥。

人家玩“誰是臥底”,他倆玩“誰是大哥”——事實上,齊國在稱霸之後就一直壓着魯國打。

和齊國打仗,魯國也是敗多勝少,因而,魯國其實也修建了一段長城防禦齊國的進攻。

這段長城的遺址大致是在萊蕪南部徂來山脈一線,和齊國修建的長城處於平行狀態。

魯長城

而楚國呢?

楚國和齊國的交集並不多,但放在春秋戰國整個外交大背景來看,還是很重要的。

還記得張儀玩的那一出“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歸楚”嗎?

秦王爲了瓦解齊楚聯盟,派張儀遊說楚王,讓他斷絕和齊國的盟友關係,作爲補償,秦國將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給楚國。

楚王貪心,就答應了,結果張儀說“只有六里,哪有六百里?”

就這樣,楚國被秦國欺騙了,齊楚聯盟也就被瓦解了。

商於之地六百里

當然,這是戰國後期的事情了,在春秋時,楚國和齊國也是對峙的關係。

尤其是在“田齊時代”,齊國經常會和楚國爆發戰爭——今天我殺你一員大將,明天你佔我一塊土地。

因此,齊國的長城也少不了對付楚國得那一段。

防禦楚國的長城是中段齊長城,主要位於今天的泰安郊區、泰山區、濟南歷城、萊蕪、博山、淄川、沂源、臨朐、沂水九縣市境內。

其中在沂水境內有兩條:

一條由泰薄頂入境,至邵家峪東山入沂水境內,復行東南,到三楞山與北線長城相合後入莒縣境。

另外一條分爲兩段,一段由太平山入境,至青石衚衕入安丘境內,另一段自縣境東北浯河再次入境向南,至三楞山與主線長城會合後出境。

共計71500米,其中有遺址者61150米。

如今,春秋戰國已是2500多年前的事情了,當年氣勢恢宏的齊長城也僅剩下了遺址。

對於今天的山東省來說,穿省而過的齊長城不僅是歷史的文物,更是“齊魯大地”歷史的見證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