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寒腿是一個老百姓的名詞,但我們會說下肢寒涼,下肢總覺得冷,怕冷,怕涼,或者發冷發涼這樣的一個症狀,此症狀見於很多病人,特別是老年人,經常會有類似的症狀描述。

在這種冷的過程當中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真冷,一種的是假冷。今天和大家聊聊真冷

真冷就是體感溫度真的涼,真的冷,真的低,就是病人來了說,大夫我腿涼,可不是聽你說腿涼,我寫下來您腿涼,然後我就給您開方治療,不是這樣概念。我一定得摸一摸,這是醫生的習慣,真的涼不了,你告訴我哪涼,是整個這條腿,如果是下肢,咱們就以下肢爲例。分一分,您是兩條腿都涼,還是一條腿涼,是整個腿涼,還是膝關節以下涼,還是腳踝那兒涼,還是整個腳的腳面上涼,這是不一樣的,問清楚以後就要用自己的手去觸摸患者的身體,覺得涼,真的是不是涼。

分享一個案例:

一對夫妻來看病,實際上是夫人來看病,但是呢,老公在後面站着拎着包,站在後面。結果女同志說,我怕冷,我腿涼,男同志一個箭步躥上來之後搶着話說,大夫,你不知道她是真冷真涼,晚上我都把被窩給捂了半天了,還放了個熱水袋,結果等到她鑽被窩裏呆了半天,我拿腳一碰她,碰的跟屍體一樣冰涼冰涼的。這就是體感溫度涼,真冷。

這樣的患者,凡是出現這種冷的情況真的冷,下肢的體感溫度真的低,那一定是血循環有關。要知道人直立在天地之間,腳離心臟的位置遠,所以如果心臟的泵血功能差,如果循環功能差,那麼越遠端的部位越容易寒涼,越容易出現體感溫度的下降,血不能夠滋潤就必然出現冷,當然這種冷也可能伴有着很多人會說,我這冒着冷氣,或者我這有這種冷風鑽入骨的感覺,當然這是一種感覺的描述。但往往也是地方怕風怕冷,很對溫度非常敏感的一種表現好,這是一種真冷的現象。

■ ■■■■

當遇到這種真冷的情況的時候,首先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觸診,摸一下,除了你摸體感溫度之外,馬上回來從肚子開始摸起,摸一摸腹部肚臍的上下附近,特別是肚臍的臍下位置有沒有摸到動脈的搏動,這兒摸到摸不到都沒有關係。

再往下摸到兩側的腹股溝,這個位置有沒有明顯的脈動,此位置相對於腹部來講比較容易能摸到。當在這能摸到的話,就做比較,左邊跟右邊是不是一樣。

如果患者是單側的發涼怕冷,而且體感溫度低,而恰恰又在患側位置出現了血管搏動,此位置叫做髂外動脈,是往下肢供血的主要的動脈,那麼位置的動脈搏動力量減弱,左右一比較,如果是這樣,建議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一個血管超聲,看一看有沒有血栓,有沒有血栓堵塞,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情況,比較嚴重的情況,所以需要用血管超聲來排除一些問題。

當然,作爲有經驗的大夫還會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說在觸摸了以後,在下面膕窩處的動脈,在足踝部的動脈,在足背部的動脈,相應的動脈搏動點上,來去診察。咱們都知道中醫學當中有三部九候的診脈法,古人留下了診動脈搏動的諸多脈點,都是穴位,都是一些主要表淺的動脈搏動的地方,有意識的去診查這些動脈,結果就會發現那些地方可能跳動的也會減弱,是都減弱了呢,還是中間一段減弱了呢,還是在哪開始減弱了呢,這可能跟整條腿的涼和局部的階段性的涼或者只有足踝部的涼相關。所以會從上到下會依次診察來判斷,然後同時左右做對比。

這時候你明白了嗎,我說的就是您下肢的血液循環是否通暢,在你發現有不通暢的情況的時候,那麼首先要通過血管超聲來排除一些危險的血管栓塞的情況,當然有一些栓塞呢,不見得就是完全堵在那了,很可能是一個斑塊造成血管壁的狹窄,但是過度刺激對那是有危險的,所以要小心,這是第一個判斷的要點。

如果確實發現,在整個的循環過程當中,血流的通路是正常的,但是逐漸逐漸的減弱,說明血液的循環在末梢在遠端,供血和回血的機制出現了障礙,往往微循環不好。因爲微循環毛細血管是得寒則凝,受涼就很容易凝結,或者是在某些特定的疾病情況下,比如說很多病人都有這種受涼史或者是涼水接觸史,或者是在一些寒溼的地方的生活史,那麼這樣長期的,這種生活環境,或者生活習慣,造成了局部末梢地方血流速度很緩慢,毛細血管是一個收縮凝結的狀況,產生了這種瘀阻的現象,而導致血液循環差,導致這種寒涼情況出現。

那麼這時候要用的一個方法就可以用熱刺激的方法,溫通的方法。具體怎麼做呢?我給你幾個關鍵點,艾灸肯定是最適合的,艾灸也要有關鍵部位,那麼推薦你採用以下的三個部位來去做艾灸。

第一個部位就是肚臍下方一點五寸的氣海穴,氣海穴是古人稱爲的下丹田之一,跟關元穴有一拼。爲什麼呢?因爲處於一個很關鍵的位置,穴位的下面是小腸,在小腸的後面正好是腹主動脈,就是往下肢供血的主要的動脈以及動脈分叉的部位,所以是以艾灸促進了小腸的蠕動,讓小腸輕柔的在腹主動脈分叉的區域上來輕柔的摩擦,就有效的可以促進往下的供血,所以這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氣匯聚的大海,也是身體重要的一個保健要穴。

第二個就是髂外動脈,這是一個重要的血管通路,這裏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做氣衝。氣衝穴就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在腹股溝內找到動脈搏動的那個點,然後在此位置上艾灸有助於促進下肢的血流。

上邊刺激了,下面也要增加一個穴位,這個穴位就是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

太溪,太比大還要多一點,溪是一個水流,恰恰那個位置是脛後動脈穿行的地方,你把手指指腹輕輕放在那個內踝尖的後面,跟腱的前方,你都能感覺到那有一點輕微的波動,有脈動的情況。那麼你就在位置施以艾灸會對足的供血會有很好的幫助。

除了太溪,足踝部還有一個穴位,穴位叫做衝陽,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在足的正面,最高的那個骨頭的上面,就是當足背找到肉眼可見最高點,然後拿手指肚輕輕的往上一放,也感覺到有個動脈在動,那是足背動脈的搏動點。足部選了一個內側的太溪,然後足背上的算外側也算陽側的衝陽穴,這兩個穴位搭配在一起,解決整個足的血液循環的問題。

艾灸這樣幾個關鍵的穴位:腹主動脈的分叉區的氣海,髂外動脈的搏動點的氣衝穴,脛後動脈的太溪穴和足背動脈的衝陽,古人發現了這樣一個促進血流的很好的一些穴位都在血管附近。

所以古人對解剖非常的熟悉,對這些動脈部位的熱刺激就有助於改善下肢的血流狀況,對您下肢真的冷真的體感溫度低,真的末梢循環比較差,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保健方法,自己可以艾灸這幾個穴位,每天堅持最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