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那個北京的深秋,近百年來的內憂外患與草莽遍地彷彿都在那一縷陽光下終結。

1949年10月1日下午二時許,毛主席與六位副主席及各位委員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典禮於下午三時正式開始。

圖|開國大典上,毛主席正在發表講話

在這一刻,他腳下的這塊千年之土的榮光都匯聚在他的身上,“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這句莊嚴的宣誓之後,毛主席的眉頭依然凝重,他知道自己不僅要做之前的人做過的事,更要實現一種超越——毛主席知道,真正的大爭之世即將開始,考驗還在後頭

3年之前,隨着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演說結束,一道鐵幕從天而降,世界被這一道看不見的巨牆攔腰斬斷,朝鮮半島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圖|1946年,丘吉爾在美國發表“鐵幕”

雖然這一道意識形態之牆是無形的,可是引發的戰火卻是確確實實的,整個朝鮮半島開始沸騰了起來。1950年6月,新中國成立還不到一年,“朝鮮戰爭”就爆發了。

就當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要把李承晚趕下海的時候,美國介入了,“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率領着“聯合國軍”從仁川登陸,將朝鮮人民軍一分爲二,戰局瞬間逆轉。

可是號稱“美軍旗幟”的麥克阿瑟如何能滿足這一點戰果呢?他要的是整個朝鮮半島,他想看着美國的軍隊飲馬鴨綠江畔,把新中國扼殺在成長之初

圖|仁川登陸後春風得意的麥克阿瑟

對於美軍的來犯,就連毛主席這樣的戰略大家也深思熟慮了好久,才最終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和保家衛國在本質上是共通的,毛主席謂之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發生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國真正的“立國之戰”,這一戰不僅僅贏在了戰場上,更是贏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心裏

中國人自從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以來,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幾乎是屢戰屢敗,面對西方,心中已經產生了恐懼和自我懷疑,“百年國恥”不在身而在於心

圖|志願軍將士慶祝戰鬥勝利(舊照)

“抗美援朝”這一戰,治好了困擾着我國百年的“軟骨病”,新中國憑藉着這一次勝利,贏得了在冷戰大棋局中入局逐鹿的機會,更贏得了國人丟失了百年的精神財富——自信自強

爲什麼要說是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因爲我們如果從宏觀的角度看待歷史,就會發現近代百年的滄桑變幻,東方和西方交戰不止、征伐無數,可是幾乎每一次都是西方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只有這一次,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這一場抗美援朝戰爭,東方真正在軍事上阻擋住了西方征伐的鐵蹄

圖|抗美援朝主題油畫

不管是之前的日本幕府還是清帝國,甚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軍國主義日本,東方軍隊在和西方軍隊的交手裏全部都是一敗塗地,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也毫不爲過,在失敗的深淵裏一步又一步地滑落

一直到了抗美援朝戰爭,才結束了近百年的東方在戰場上的潰敗之勢。

抗美援朝戰爭一戰,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在大的戰略和小的戰術上,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可以說是同時擊敗了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

圖|朝鮮戰爭中的“聯合國軍”

美國帶領着“聯合國軍”殺入朝鮮半島顯然是一次巨大的危機,可是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危難之中必定會有機會,這一場戰爭雖然危險很大,可是能夠帶來的利益同樣是實實在在的

毛主席反覆思考,認真權衡,是在極大的勇氣之下才決心出兵朝鮮,用毛主席自己的話來說,“出兵朝鮮,是我這輩子最難下的兩個決定之一,另一個就是和國民黨決裂”。

毛主席在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上和歷史上的其他時候一樣,又一次成爲了少數派

圖|工作中的毛主席

當時的各位高層決策者甚至軍委委員都不同意出兵朝鮮,都對和美國正面硬碰硬持保留態度,陪着毛主席革命一路走來的林彪都說:“爲了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打爛一個五億人的中國不划算”。

林彪一生用兵謹慎,在他的眼光裏,新中國建國伊始就直接和世界第一強國在戰場上兵戎相見,顯然是一個極度危險的行爲。林彪的革命資歷非常老,在許多歷史的緊要關頭都一直站在毛主席一邊,但是在是否出兵朝鮮的問題上,林彪第一次違背了毛主席的戰略思路

由此可見,毛主席當時面對的阻力有多大,連林彪都持反對意見,就更不用說其他同志了。

圖|毛主席與林彪(舊照)

在這個問題上,毛主席的目光非常長遠,構想非常宏大。毛主席思考問題永遠不把長遠的戰略規劃和現實的發展相割裂,這一點也是許多“現實主義者”們的侷限性——往往爲了眼下的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戰略規劃,最終失去方向,鏡花水月一場空。

“現實主義者”們反對出兵朝鮮,理由非常簡單,就是認爲新中國剛剛成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圖謀發展纔是當務之急。

可是他們忽視了一個發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條件,那就是發展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和平和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

圖|1950年7月,美軍登陸朝鮮半島

但是當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率領着“聯合國軍”攻入朝鮮半島的一刻,安全就已經蕩然無存了

如果當時中國選擇了退縮,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英國人那樣,希望用“綏靖政策”來保持和平的局面,希望德國可以適可而止,最後的結局就擺在那裏。

如果我們學習張伯倫的政策,那麼美國勢必會一統朝鮮半島,到時候朝鮮半島和日本就會呈掎角之勢,它們作爲美國在亞洲的跳板和前哨國,將會徹底壓制住我們的發展勢頭

圖|鴨綠江斷橋

更要命的是,有了基地的美國人可以隨時隨地發起戰爭,那個時候就算是美國人不主動挑起戰爭,美國軍隊只要飲馬鴨綠江畔,我國就沒法一心一意地搞自己的建設,再加上臺灣蔣當局依然是虎視眈眈,如同兩把鋼刀插在我們的身上。

與其到時候不得不在自己的本土作戰,不如在朝鮮半島主動出擊,毛主席對此的總結是:“此戰不打弊端很大,打利益極大”。

就這樣,毛主席力排衆議,幾乎以一種直覺般的魄力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

圖|毛澤東會見斯特朗(左一)舊照

毛主席一生涉險無數,不會不知道此戰的危險,可是正如同當年在窯洞里美國女記者斯特朗對他的評價:“毛澤東是一位極具創造性的詩人,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不常見的,他的這一特點極大地塑造了他不朽的革命。

這次抗美援朝戰爭就給了毛主席再一次做大事的機會,後來在和金日成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毛主席顯得雲淡風輕:“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麼一翻,那麼一翻。這麼一翻,那麼一翻,嗯!總歸還是決定了。”可是當時的內心交戰,天人掙扎,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戰意已決,就要開始點將了。

圖|1950年6月,毛主席發表講話

這是讓毛主席非常糾結的一件事情,該由誰來帶領中國軍隊進入朝鮮半島?畢竟他們要面對的是當時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是比之前所遭遇的軍國主義日本還有各地的軍閥勢力以及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都要強大百倍的美國軍隊,而且還有“聯合國軍”的幫助。

面對這種情況,在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等一系列大規模戰爭的考驗之後,人民軍隊迎來了終極考驗

這是一場最高級別的戰爭,所有在戰場上身經百戰的將士們都將經歷最大的考驗,這場戰爭一旦失敗,新中國未來的發展和建設將舉步維艱

因此,這場抗美援朝戰爭的主帥就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位置。可以說,他將身系天下之安危,在戰場上鼎定乾坤,他就會被永遠銘記在共和國軍史的第一頁;但是一旦稍有差錯,一生功名榮譽就將付之東流

圖|杜魯門(前排中者)與斯大林(前排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這樣氣勢恢宏的棋局了,一場圍繞着杜魯門、斯大林與毛主席的大博弈開始了

當時的我國還沒有制定正規的軍銜制度,將軍非常多,不管是從早期的紅軍時代、八路軍時代再到後來的解放軍時代,可以說是將星璀璨,但是要挑選出能夠直面美國軍隊的將軍還真不多

作爲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統帥,要面對的是美國軍隊先進的武器裝備和驚爲天人的後勤保障,但是他依然要帶領軍隊贏得勝利,這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一切意義之所在。

圖|1950年10月1日,國慶

1950年10月1日,那一晚的北京到處都是焰火的味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笑臉,中國人已經太久沒有感受到這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的喜悅了,可是在不遠的朝鮮半島,麥克阿瑟把玉米菸斗咬在嘴裏,好像是故意顯示自己的荒蠻,美國人來了

想要成爲志願軍的主帥,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那就是膽略、機變和冷靜。他需要像雄獅一般強悍剛猛,像豹子一般迅捷靈活,還要如同狐狸一般狡猾機敏,同時還要有一點,那就是如同韓信所說的“將兵多多益善”,手中要有牌,有牌還要會打,這些條件都要滿足,缺一不可。

圖|林彪看書舊照

在當時的戰前會議上,林彪對美國軍隊的高度現代化以及核武器非常看重,認爲這一點是志願軍們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是面對林彪的言論,毛主席說:“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扔我的手榴彈,我相信我的手榴彈會戰勝他的原子彈,他們無非是個紙老虎罷了!

這是毛主席一生作戰的原則,就是永遠按照自己的節奏走,不被對方拖入到對面的戰爭節奏中去,否則一定會陷入到“唯武器論”的問題中去。

關於主帥的人選,首先被想到的當然就是林彪和粟裕,因爲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和抗美援朝戰爭規模最接近的就應該是解放戰爭,在解放戰爭中要說誰的表現最好、戰功最爲顯著,那顯然就是林彪和粟裕,二人在這方面可以說是當仁不讓。

圖|淮海戰役場景復原

林彪在解放戰爭中直接負責指揮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而且林彪的戰爭資歷非常老,基本上參加過共和國軍史上的所有時期,無論是局部作戰還是大規模的兵團作戰,林彪都是遊刃有餘

粟裕則指揮了氣勢恢宏的“淮海戰役”,而且粟裕最擅長的就是大規模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總能打出驚爲天人的戰績,所以說一直有“粟裕淨打神仙仗”的美譽

林彪和粟裕是太過相似的一對將星,同樣是身材瘦削、面頰剛毅但雙目炯炯有神,性格都是沉默寡言,兩個人對於戰場的推演和計算都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

圖|錢氏卷瓦樓粟裕指揮部舊址

粟裕可以赤腳坐在地圖之前推算戰爭的局勢,一坐就是大半天,而林彪則可以手中一把黃豆,自己在屋子裏推演戰局。林彪在腦海裏甚至可以把戰爭的局勢推演到連這個級別,可見其推演洞悉能力之驚人,二人在戰場上都稱得上是難得的將星。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林彪的作戰風格的話,那麼這個字無疑就應該是“穩”,林彪的作戰風格是沉穩與細膩並重,穩中求變是林彪一生征戰的風格概括,林彪的排兵佈陣,戰術調度如同湖水一般看似沉穩冷峻,可是在水面之下早已是暗流湧動,暗藏殺機。

林彪總是在一步又一步的四平八穩當中把戰局調度完畢,戰場拉開如同天羅地網,一旦佈置完畢,對手就只能夠束手就擒了。

圖|1949年1月,林彪與羅榮桓、聶榮臻在

林彪之所以常常讓對手感到絕望,就是因爲他好像是一臺不會出錯的戰爭機器,運轉精密,但是在穩定的另一面就是林彪的保守——林彪的排兵佈陣、對敵出擊從來都是斟酌良久,一定要看到對敵的優勢纔會出擊。

在戰場運籌帷幄與排兵調度上,林彪與粟裕在諸多將領中可謂是獨樹一幟,但是林彪的身體狀況並不好,一直在武漢養病,多年的征戰幾乎拖垮了林彪的身體。

在“衡寶戰役”的後期,林彪只能是躺着指揮戰鬥,就如同當年只能被擔架抬上前線的杜聿明。林彪身體的狀況已經不允許他再經歷一場大戰了,而且林彪最初對於入朝作戰是持否定態度的,所以他不適合作爲主帥人選

圖|粟裕舊照

那麼就剩下了粟裕。林彪關於粟裕曾經有過非常精彩的描述

“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的了不同風格。我因爲長期以來,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我的擔子很重,打仗較爲慎重。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纔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

林彪的概括可謂是一針見血,他和粟裕的戰爭風格可謂是一冰一火,林彪謀似沉湖,步步爲營,而粟裕詭譎多變,縱橫華東疆場

圖|1947年,粟裕(手持地圖者)在孟良

粟裕的靈活多變,擅打“神仙仗”讓他成爲了林彪之外的第二人選,兵法有云:“正奇相剋,正則奇之,奇則正之”。毛主席希望粟裕可以像消滅七十四師那樣摧毀美國軍隊的大規模部隊,可是和林彪遭遇的問題一樣,多年的征戰讓粟裕的身體也是問題重重

粟裕在多年的戰場經歷中可以說是多次死裏逃生,曾經多次被子彈洞穿,在“水南戰役”中甚至還被一發炮彈擊倒,雖然最後經過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可是三塊彈片一直留在了粟裕的身體裏,加上長期的繁重工作,使得他身體很差,而這也是粟裕在毛主席點將之後的出征準備前夕突然病倒的原因

圖|粟裕晚年工作照

粟裕本想堅持作戰,但是由於視力受到嚴重影響,而且頭痛的症狀愈演愈烈,只能寫信向毛主席說明自身情況。

即使是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粟裕依然不忘在信裏認認真真地詳細闡述自己對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推演和計劃,可見粟裕意志力之強,對於國家大事的盡職盡責,一直奮鬥在自己的位置上。

這也是爲什麼毛主席稱粟裕是“大樹將軍”,他不慕名利、不計得失,爲共和國遮風擋雨

圖|毛主席舊照

毛主席在看到粟裕的來信後,立刻回信表示關懷:“粟裕同志: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爲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癒。休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問好!

毛主席還是一向的春風化雨,不管情況如何危急,對待同志戰友都是關懷備至。爲了讓粟裕安心養病,毛主席決定自己挑下這份壓力,讓粟裕好好休養。

圖|高崗舊照

這樣一來,本想讓粟裕擔任的東北邊防軍司令以及政委的職位,就由東北軍區的司令兼政委高崗承擔了。高崗的個子高高,總是梳着背頭,臉上有着麻子,做起事來毫不含糊,雷厲風行,粗中有細,在革命中做出過非常巨大的貢獻。

除了林彪和粟裕之外,還有誰可以掛帥出征呢?

這個時候,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主動請纓,提出由自己指揮人民軍隊入朝參戰。

對於陳毅的舉動,毛主席很是欣慰,不過在深思之後,還是拒絕了他的請求

其實毛主席之所以會拒絕陳毅,也是有着深刻的內在原因的。

圖|毛主席和陳毅同志在北京

首先,抗美援朝一事迫在眉睫,一旦確定司令員人選,幾乎就要立馬率軍趕赴戰場,陳毅同志多年來並未指揮過四野,和四野官兵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磨合,然而當時顯然是不具備這樣的時間條件的

其次,陳毅同志的軍事生涯雖然漫長,但卻沒有怎麼指揮過大兵團層級的戰役,缺乏相關經驗。

第三,上海也纔剛解放一年多,各方面事宜尚未處理完畢,實在離不開這位市長的坐鎮指揮。

圖|彭德懷與毛主席

思來想去,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彭德懷

毛主席瞭解在朝鮮半島作戰的特點,也更瞭解彭德懷。朝鮮半島地形狹長,北面幾乎都是山地,而南方多川,整體面積不大。

這三個特點就造成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和我國的情況非常接近,就是從北向南進攻如同水銀瀉地,相對容易,而由南向北進攻則是舉步維艱。朝鮮半島狹小的面積就造成了戰場面積小,只要打,就是攻堅戰、陣地戰;只要進入朝鮮半島,迎接志願軍的就是惡戰,而沒有順風戰。

圖|抗日戰爭時期的劉伯承

在我們軍隊的將領之中,最擅長打惡戰的有四個人,林彪、粟裕、劉伯承和彭德懷。林彪、粟裕的情況前面已經說過,劉伯承是軍中軍事理論家的翹楚,畢業於著名的伏龍芝學院,在正規戰上的造詣可謂是登峯造極

可是在朝鮮戰場上戰爭是一場裝備補給天差地別的戰爭,想要打正規戰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只剩下了彭德懷。苦戰,惡戰,必定是彭德懷

彭德懷的戎馬生涯無不以弱對強,幾乎每一次都是身處絕境之中,面對着強大於自己數倍的敵人。

圖|彭德懷同志舊照

這也是彭德懷得以率軍入朝作戰的最大優勢,在解放戰爭時期,不管是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還是中原野戰軍,無論從裝備還是人數上都比彭德懷麾下的西北遠征軍多,但是彭德懷就是在當時西北地區如此貧瘠的土地上力挫兵力數倍於自己的胡宗南,以弱勝強。

絕處逢生是彭德懷戰爭生涯的註腳

出兵援朝萬分火急,我的意見還是請彭老總出馬。”就這樣,毛主席點將彭德懷。

面對毛主席的點將,彭德懷回答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如美國佔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復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

這一番話體現出了彭德懷爲將最重要的一個特質,那就是膽氣。勇猛果斷,剛毅堅強,這是朝鮮戰場上最需要的特質。

圖|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前的決策會議

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中主要談出兵,說服持保留意見的各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彭德懷是下午趕到的。毛主席爲了說服衆人,說了一句:“你們不主張出兵,說的都有理,但別人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站在旁邊看,不管怎麼說,心裏總不是個滋味。

毛主席爲了說服衆人,甚至都難得地打起了感情牌,其阻力亦可瞥見一斑。

其實毛主席的心裏早就運籌帷幄,盤算好了整個棋局。縱觀歷史,不管是盛極一時的明帝國,還是當年強大的清王朝,無一不是在失去了朝鮮半島之後江河日下的,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怎能不引起重視呢?

圖|彭德懷司令員與金日成

毛主席心中是整個歷史的進程,而彭德懷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人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聽了這句話,毛主席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有了彭德懷的支持,自己的這一首波瀾壯闊的詩篇,新中國逆天改命的機會終於來了!

圖|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聶榮臻後來回憶起那次會議,“彭德懷同志歷來勇敢果斷,中央決定他去指揮志願軍,他表示堅決執行命令。”“彭德懷在會上態度堅決,給我以深刻印象。”

就這樣,一番機緣造化之下,共和國戰史上最閃亮的“明珠”交到了彭德懷的手中,也爲日後的彭德懷入選“十大元帥”鋪平了道路。

圖|1955年10月15日,彭德懷、朱德

時至今日乃至未來百年,只要提起共和國曆史上的“立國之戰”,那麼必然就有龍擊千里的軍事統帥彭德懷

三百年前,明帝國的李如松率領大明軍隊跨過鴨綠江,幫助朝鮮抗擊日本,摧毀了豐臣秀吉的千秋大夢;三百年後,彭德懷掛帥中國人民志願軍,對手則是如日中天的美國,以及美國人率領的“聯合國軍”。

圖|彭德懷司令員

那一天,鴨綠江上風雪瀰漫,彭德懷還記得那一日散會之後有人調侃他:“怎麼,還不服老啊?”而他那日的回答是:“我到死都不服老!”以彭德懷爲統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就這樣出發了。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