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那个北京的深秋,近百年来的内忧外患与草莽遍地仿佛都在那一缕阳光下终结。

1949年10月1日下午二时许,毛主席与六位副主席及各位委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典礼于下午三时正式开始。

图|开国大典上,毛主席正在发表讲话

在这一刻,他脚下的这块千年之土的荣光都汇聚在他的身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在这句庄严的宣誓之后,毛主席的眉头依然凝重,他知道自己不仅要做之前的人做过的事,更要实现一种超越——毛主席知道,真正的大争之世即将开始,考验还在后头

3年之前,随着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说结束,一道铁幕从天而降,世界被这一道看不见的巨墙拦腰斩断,朝鲜半岛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图|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

虽然这一道意识形态之墙是无形的,可是引发的战火却是确确实实的,整个朝鲜半岛开始沸腾了起来。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朝鲜战争”就爆发了。

就当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要把李承晚赶下海的时候,美国介入了,“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率领着“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将朝鲜人民军一分为二,战局瞬间逆转。

可是号称“美军旗帜”的麦克阿瑟如何能满足这一点战果呢?他要的是整个朝鲜半岛,他想看着美国的军队饮马鸭绿江畔,把新中国扼杀在成长之初

图|仁川登陆后春风得意的麦克阿瑟

对于美军的来犯,就连毛主席这样的战略大家也深思熟虑了好久,才最终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在本质上是共通的,毛主席谓之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这一战不仅仅赢在了战场上,更是赢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中国人自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以来,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几乎是屡战屡败,面对西方,心中已经产生了恐惧和自我怀疑,“百年国耻”不在身而在于心

图|志愿军将士庆祝战斗胜利(旧照)

“抗美援朝”这一战,治好了困扰着我国百年的“软骨病”,新中国凭借着这一次胜利,赢得了在冷战大棋局中入局逐鹿的机会,更赢得了国人丢失了百年的精神财富——自信自强

为什么要说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因为我们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历史,就会发现近代百年的沧桑变幻,东方和西方交战不止、征伐无数,可是几乎每一次都是西方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只有这一次,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这一场抗美援朝战争,东方真正在军事上阻挡住了西方征伐的铁蹄

图|抗美援朝主题油画

不管是之前的日本幕府还是清帝国,甚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国主义日本,东方军队在和西方军队的交手里全部都是一败涂地,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在失败的深渊里一步又一步地滑落

一直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才结束了近百年的东方在战场上的溃败之势。

抗美援朝战争一战,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大的战略和小的战术上,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可以说是同时击败了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图|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

美国带领着“联合国军”杀入朝鲜半岛显然是一次巨大的危机,可是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危难之中必定会有机会,这一场战争虽然危险很大,可是能够带来的利益同样是实实在在的

毛主席反复思考,认真权衡,是在极大的勇气之下才决心出兵朝鲜,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说,“出兵朝鲜,是我这辈子最难下的两个决定之一,另一个就是和国民党决裂”。

毛主席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和历史上的其他时候一样,又一次成为了少数派

图|工作中的毛主席

当时的各位高层决策者甚至军委委员都不同意出兵朝鲜,都对和美国正面硬碰硬持保留态度,陪着毛主席革命一路走来的林彪都说:“为了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打烂一个五亿人的中国不划算”。

林彪一生用兵谨慎,在他的眼光里,新中国建国伊始就直接和世界第一强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显然是一个极度危险的行为。林彪的革命资历非常老,在许多历史的紧要关头都一直站在毛主席一边,但是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林彪第一次违背了毛主席的战略思路

由此可见,毛主席当时面对的阻力有多大,连林彪都持反对意见,就更不用说其他同志了。

图|毛主席与林彪(旧照)

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的目光非常长远,构想非常宏大。毛主席思考问题永远不把长远的战略规划和现实的发展相割裂,这一点也是许多“现实主义者”们的局限性——往往为了眼下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战略规划,最终失去方向,镜花水月一场空。

“现实主义者”们反对出兵朝鲜,理由非常简单,就是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图谋发展才是当务之急。

可是他们忽视了一个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平和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图|1950年7月,美军登陆朝鲜半岛

但是当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率领着“联合国军”攻入朝鲜半岛的一刻,安全就已经荡然无存了

如果当时中国选择了退缩,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英国人那样,希望用“绥靖政策”来保持和平的局面,希望德国可以适可而止,最后的结局就摆在那里。

如果我们学习张伯伦的政策,那么美国势必会一统朝鲜半岛,到时候朝鲜半岛和日本就会呈掎角之势,它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跳板和前哨国,将会彻底压制住我们的发展势头

图|鸭绿江断桥

更要命的是,有了基地的美国人可以随时随地发起战争,那个时候就算是美国人不主动挑起战争,美国军队只要饮马鸭绿江畔,我国就没法一心一意地搞自己的建设,再加上台湾蒋当局依然是虎视眈眈,如同两把钢刀插在我们的身上。

与其到时候不得不在自己的本土作战,不如在朝鲜半岛主动出击,毛主席对此的总结是:“此战不打弊端很大,打利益极大”。

就这样,毛主席力排众议,几乎以一种直觉般的魄力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

图|毛泽东会见斯特朗(左一)旧照

毛主席一生涉险无数,不会不知道此战的危险,可是正如同当年在窑洞里美国女记者斯特朗对他的评价:“毛泽东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诗人,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常见的,他的这一特点极大地塑造了他不朽的革命。

这次抗美援朝战争就给了毛主席再一次做大事的机会,后来在和金日成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毛主席显得云淡风轻:“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总归还是决定了。”可是当时的内心交战,天人挣扎,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

战意已决,就要开始点将了。

图|1950年6月,毛主席发表讲话

这是让毛主席非常纠结的一件事情,该由谁来带领中国军队进入朝鲜半岛?毕竟他们要面对的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是比之前所遭遇的军国主义日本还有各地的军阀势力以及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都要强大百倍的美国军队,而且还有“联合国军”的帮助。

面对这种情况,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大规模战争的考验之后,人民军队迎来了终极考验

这是一场最高级别的战争,所有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都将经历最大的考验,这场战争一旦失败,新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将举步维艰

因此,这场抗美援朝战争的主帅就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位置。可以说,他将身系天下之安危,在战场上鼎定乾坤,他就会被永远铭记在共和国军史的第一页;但是一旦稍有差错,一生功名荣誉就将付之东流

图|杜鲁门(前排中者)与斯大林(前排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这样气势恢宏的棋局了,一场围绕着杜鲁门、斯大林与毛主席的大博弈开始了

当时的我国还没有制定正规的军衔制度,将军非常多,不管是从早期的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再到后来的解放军时代,可以说是将星璀璨,但是要挑选出能够直面美国军队的将军还真不多

作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统帅,要面对的是美国军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惊为天人的后勤保障,但是他依然要带领军队赢得胜利,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一切意义之所在。

图|1950年10月1日,国庆

1950年10月1日,那一晚的北京到处都是焰火的味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脸,中国人已经太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喜悦了,可是在不远的朝鲜半岛,麦克阿瑟把玉米烟斗咬在嘴里,好像是故意显示自己的荒蛮,美国人来了

想要成为志愿军的主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胆略、机变和冷静。他需要像雄狮一般强悍刚猛,像豹子一般迅捷灵活,还要如同狐狸一般狡猾机敏,同时还要有一点,那就是如同韩信所说的“将兵多多益善”,手中要有牌,有牌还要会打,这些条件都要满足,缺一不可。

图|林彪看书旧照

在当时的战前会议上,林彪对美国军队的高度现代化以及核武器非常看重,认为这一点是志愿军们不可逾越的障碍,可是面对林彪的言论,毛主席说:“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扔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他的原子弹,他们无非是个纸老虎罢了!

这是毛主席一生作战的原则,就是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不被对方拖入到对面的战争节奏中去,否则一定会陷入到“唯武器论”的问题中去。

关于主帅的人选,首先被想到的当然就是林彪和粟裕,因为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和抗美援朝战争规模最接近的就应该是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要说谁的表现最好、战功最为显著,那显然就是林彪和粟裕,二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图|淮海战役场景复原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直接负责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而且林彪的战争资历非常老,基本上参加过共和国军史上的所有时期,无论是局部作战还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林彪都是游刃有余

粟裕则指挥了气势恢宏的“淮海战役”,而且粟裕最擅长的就是大规模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总能打出惊为天人的战绩,所以说一直有“粟裕净打神仙仗”的美誉

林彪和粟裕是太过相似的一对将星,同样是身材瘦削、面颊刚毅但双目炯炯有神,性格都是沉默寡言,两个人对于战场的推演和计算都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图|钱氏卷瓦楼粟裕指挥部旧址

粟裕可以赤脚坐在地图之前推算战争的局势,一坐就是大半天,而林彪则可以手中一把黄豆,自己在屋子里推演战局。林彪在脑海里甚至可以把战争的局势推演到连这个级别,可见其推演洞悉能力之惊人,二人在战场上都称得上是难得的将星。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林彪的作战风格的话,那么这个字无疑就应该是“稳”,林彪的作战风格是沉稳与细腻并重,稳中求变是林彪一生征战的风格概括,林彪的排兵布阵,战术调度如同湖水一般看似沉稳冷峻,可是在水面之下早已是暗流涌动,暗藏杀机。

林彪总是在一步又一步的四平八稳当中把战局调度完毕,战场拉开如同天罗地网,一旦布置完毕,对手就只能够束手就擒了。

图|1949年1月,林彪与罗荣桓、聂荣臻在

林彪之所以常常让对手感到绝望,就是因为他好像是一台不会出错的战争机器,运转精密,但是在稳定的另一面就是林彪的保守——林彪的排兵布阵、对敌出击从来都是斟酌良久,一定要看到对敌的优势才会出击。

在战场运筹帷幄与排兵调度上,林彪与粟裕在诸多将领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但是林彪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一直在武汉养病,多年的征战几乎拖垮了林彪的身体。

在“衡宝战役”的后期,林彪只能是躺着指挥战斗,就如同当年只能被担架抬上前线的杜聿明。林彪身体的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再经历一场大战了,而且林彪最初对于入朝作战是持否定态度的,所以他不适合作为主帅人选

图|粟裕旧照

那么就剩下了粟裕。林彪关于粟裕曾经有过非常精彩的描述

“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的了不同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林彪的概括可谓是一针见血,他和粟裕的战争风格可谓是一冰一火,林彪谋似沉湖,步步为营,而粟裕诡谲多变,纵横华东疆场

图|1947年,粟裕(手持地图者)在孟良

粟裕的灵活多变,擅打“神仙仗”让他成为了林彪之外的第二人选,兵法有云:“正奇相克,正则奇之,奇则正之”。毛主席希望粟裕可以像消灭七十四师那样摧毁美国军队的大规模部队,可是和林彪遭遇的问题一样,多年的征战让粟裕的身体也是问题重重

粟裕在多年的战场经历中可以说是多次死里逃生,曾经多次被子弹洞穿,在“水南战役”中甚至还被一发炮弹击倒,虽然最后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是三块弹片一直留在了粟裕的身体里,加上长期的繁重工作,使得他身体很差,而这也是粟裕在毛主席点将之后的出征准备前夕突然病倒的原因

图|粟裕晚年工作照

粟裕本想坚持作战,但是由于视力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头痛的症状愈演愈烈,只能写信向毛主席说明自身情况。

即使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粟裕依然不忘在信里认认真真地详细阐述自己对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推演和计划,可见粟裕意志力之强,对于国家大事的尽职尽责,一直奋斗在自己的位置上。

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称粟裕是“大树将军”,他不慕名利、不计得失,为共和国遮风挡雨

图|毛主席旧照

毛主席在看到粟裕的来信后,立刻回信表示关怀:“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毛主席还是一向的春风化雨,不管情况如何危急,对待同志战友都是关怀备至。为了让粟裕安心养病,毛主席决定自己挑下这份压力,让粟裕好好休养。

图|高岗旧照

这样一来,本想让粟裕担任的东北边防军司令以及政委的职位,就由东北军区的司令兼政委高岗承担了。高岗的个子高高,总是梳着背头,脸上有着麻子,做起事来毫不含糊,雷厉风行,粗中有细,在革命中做出过非常巨大的贡献。

除了林彪和粟裕之外,还有谁可以挂帅出征呢?

这个时候,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主动请缨,提出由自己指挥人民军队入朝参战。

对于陈毅的举动,毛主席很是欣慰,不过在深思之后,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会拒绝陈毅,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图|毛主席和陈毅同志在北京

首先,抗美援朝一事迫在眉睫,一旦确定司令员人选,几乎就要立马率军赶赴战场,陈毅同志多年来并未指挥过四野,和四野官兵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磨合,然而当时显然是不具备这样的时间条件的

其次,陈毅同志的军事生涯虽然漫长,但却没有怎么指挥过大兵团层级的战役,缺乏相关经验。

第三,上海也才刚解放一年多,各方面事宜尚未处理完毕,实在离不开这位市长的坐镇指挥。

图|彭德怀与毛主席

思来想去,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彭德怀

毛主席了解在朝鲜半岛作战的特点,也更了解彭德怀。朝鲜半岛地形狭长,北面几乎都是山地,而南方多川,整体面积不大。

这三个特点就造成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和我国的情况非常接近,就是从北向南进攻如同水银泻地,相对容易,而由南向北进攻则是举步维艰。朝鲜半岛狭小的面积就造成了战场面积小,只要打,就是攻坚战、阵地战;只要进入朝鲜半岛,迎接志愿军的就是恶战,而没有顺风战。

图|抗日战争时期的刘伯承

在我们军队的将领之中,最擅长打恶战的有四个人,林彪、粟裕、刘伯承和彭德怀。林彪、粟裕的情况前面已经说过,刘伯承是军中军事理论家的翘楚,毕业于著名的伏龙芝学院,在正规战上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

可是在朝鲜战场上战争是一场装备补给天差地别的战争,想要打正规战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只剩下了彭德怀。苦战,恶战,必定是彭德怀

彭德怀的戎马生涯无不以弱对强,几乎每一次都是身处绝境之中,面对着强大于自己数倍的敌人。

图|彭德怀同志旧照

这也是彭德怀得以率军入朝作战的最大优势,在解放战争时期,不管是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还是中原野战军,无论从装备还是人数上都比彭德怀麾下的西北远征军多,但是彭德怀就是在当时西北地区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力挫兵力数倍于自己的胡宗南,以弱胜强。

绝处逢生是彭德怀战争生涯的注脚

出兵援朝万分火急,我的意见还是请彭老总出马。”就这样,毛主席点将彭德怀。

面对毛主席的点将,彭德怀回答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这一番话体现出了彭德怀为将最重要的一个特质,那就是胆气。勇猛果断,刚毅坚强,这是朝鲜战场上最需要的特质。

图|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前的决策会议

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主要谈出兵,说服持保留意见的各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彭德怀是下午赶到的。毛主席为了说服众人,说了一句:“你们不主张出兵,说的都有理,但别人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管怎么说,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毛主席为了说服众人,甚至都难得地打起了感情牌,其阻力亦可瞥见一斑。

其实毛主席的心里早就运筹帷幄,盘算好了整个棋局。纵观历史,不管是盛极一时的明帝国,还是当年强大的清王朝,无一不是在失去了朝鲜半岛之后江河日下的,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怎能不引起重视呢?

图|彭德怀司令员与金日成

毛主席心中是整个历史的进程,而彭德怀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人民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听了这句话,毛主席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有了彭德怀的支持,自己的这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新中国逆天改命的机会终于来了!

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聂荣臻后来回忆起那次会议,“彭德怀同志历来勇敢果断,中央决定他去指挥志愿军,他表示坚决执行命令。”“彭德怀在会上态度坚决,给我以深刻印象。”

就这样,一番机缘造化之下,共和国战史上最闪亮的“明珠”交到了彭德怀的手中,也为日后的彭德怀入选“十大元帅”铺平了道路。

图|1955年10月15日,彭德怀、朱德

时至今日乃至未来百年,只要提起共和国历史上的“立国之战”,那么必然就有龙击千里的军事统帅彭德怀

三百年前,明帝国的李如松率领大明军队跨过鸭绿江,帮助朝鲜抗击日本,摧毁了丰臣秀吉的千秋大梦;三百年后,彭德怀挂帅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手则是如日中天的美国,以及美国人率领的“联合国军”。

图|彭德怀司令员

那一天,鸭绿江上风雪弥漫,彭德怀还记得那一日散会之后有人调侃他:“怎么,还不服老啊?”而他那日的回答是:“我到死都不服老!”以彭德怀为统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这样出发了。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