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點擊 “關注”,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隨着歲月變遷,很多曾經在人們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老物件逐漸消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正所謂“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也有很多新生事物接踵而至,與人們朝夕相伴,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這就好比我們周圍的朋友,有的來了,有的走了,還有多少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朋友。今天,總結了幾種曾經廚房裏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物件,有的器具人們見過,大多物件人們沒有見過。廚房裏的10種老物件,見過3種的不多,全見過至少60歲。

01茅囤

這種老物件叫“茅囤”,是用茅草編織而成,是盛裝熱饅頭用的,在北方比較多見。可別小看了這種老物件,裝滿了能裝十多斤饅頭。這種老物件最大的特點是:1、保溫效果好;2、良好的透氣與吸水性,饅頭不容易起汽水而溼皮;3、天然環保。記得小時候,特別是農村重要的婚宴等宴席,蒸好的熱饅頭往這種茅囤裏面一裝,半天都不會涼,拿出來都還是熱乎的,每個饅頭表面也都乾爽利索。

02食盒

這種食盒大多會出現在以前的達官富人家中,普通的老百姓家中沒有。這種人家大多豪門別院,喫飯與廚房隔了一定距離,這種木質的食盒保溫效果好,提着送菜也方便。這種提着的食盒,一般會有正方形、長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幾種樣式。還有一種大型的食盒,是要好幾個人抬着纔行,主要有正方形、圓形。還有一種農村比較流行的食盒,是正方形的,一般都是單獨一個,主要用於農村結婚禮儀時使用。

03箅梁

這種箅梁是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取材天然,簡單實用。以前農村都是燒柴火、用大鐵鍋,下面熬着粥,上面熥着饅頭、蒸着米飯,全靠這種箅梁支撐。這種“H”形的箅梁,就地取材,製作簡單,往鍋中一擱,上面鋪上箅子。熥饅頭的時候,還不容易溼底,取出的時候,雙手抓着2根箅杆,輕鬆就能連同饅頭一起端出。

04升與鬥

俗話說:“升米養恩、鬥米養仇”。意思就是當一個人最危難的時候,你送給他一升米,是他的救命恩人。當你經常救濟他,一次給一升,時間久了,就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感覺你應該給他,如果你再不送給他米,就成了他的仇人了,就是這個道理。這裏的升與鬥均爲容量單位,十合爲升,十升爲鬥。意思就是差不多10捧糧食爲1升,10升糧食正1鬥。這兩種老物件都是廚房裏的容量器具,是用來量取糧食用的。

05簸箕

以前糧食不像現在這般精緻,裏面會摻雜着一些麩皮、麥糠等,那就要用到簸箕這種器具來去除雜質。大半簸箕糧食,上下顛簸的同時,向懷裏收着點,重的糧食就會留在簸箕中,那較輕的麩皮、麥糠等就會被顛簸出去。

06風箱

有一個成語叫“克紹箕裘”,來自於“良弓之子必學於箕,良冶之子必學於裘。”意思就是一個製作弓箭技藝精湛的師傅,他的兒子就要學會編織簸箕;一個善於打鐵匠的兒子,就要學會做皮裘。這裏的裘,就是皮風箱的意思。風箱可以說是以前廚房裏最有智慧的一種老物件,壘好的竈臺,一側留一個進風口,風箱一側有一個突出的出風口,插到竈臺裏面。工作原理類似於現在的打氣筒,推拉桿下方有一個活頁,進風的時候打開,回拉的時候正好關閉。有了足量新鮮空氣不斷湧入竈臺,竈火才旺盛,保證了火力供應。

07蓋墊

這種取材天然的器具叫蓋墊,用高粱秸稈編訂而成,最後剪去周邊,形成圓形的蓋墊,意思就是可蓋鍋,也可以擺放食物。這種蓋墊也有良好的透氣性,食物放在上面不容易陰底、溼面等,有大的、有小的。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年三十,各家各戶都要包上幾大蓋墊水餃。

08箅子

這種箅子與上面的箅梁是一套的,箅梁搭在鍋裏,上面鋪上箅子,才能在上面熥饅頭、蒸米飯等。也是用高粱秸稈編織而成,用細麻線穿起來,這種箅子的製作工藝相對蓋墊來說,較簡單,使用壽命也較短,大多一年半載就要換新的。

09籮篩

古時候磨面都是用古磨,磨出來的麪粉與麩皮是混合在一起的,用這種細密的籮篩才能把麪粉篩下去,把麩皮篩出來。後來,隨着能夠分離麪粉與麩皮的電磨普及,這種籮篩就隨之淘汰,通出了歷史舞臺。現在,這種面篩大多用於西點製作,去除麪粉裏面的小顆粒,也更方便攪拌麪糊。

10炊帚

這種炊帚是涮鍋用的,取材於颳去糧食的高粱穗,捆紮好一把高粱杆,細密的穗頭側刷鍋特別乾淨。

以前廚房裏的很多老物件,大多都是就地取材、源於自然,是真正的健康好器具。那個時候,人們日子過得清貧,這種就地取材的物件,也省下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廚房裏的10種老物件,大多已經消失,全見過的至少60歲。朋友們,您見過幾種呢?不妨與朋友們一起分享吧!

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關注”我,會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獻給您!歡迎您的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