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它就是上映于1956年12月1日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

时间会湮没许多记忆,但有些其实并未消失,只待一个密码,顷刻激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祖国》这首歌,就是一个激活集体记忆的“密码”。“一条大河波浪宽……”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会情不自禁跟着唱起来,或者脑海里开始浮现一些画面、许多往事,在旋律中挺直脊梁。

“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运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模拟复原了“上甘岭战役”这一壮烈的历史场景。

而《上甘岭》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个连队的故事,却还原了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之残酷与壮烈。在激烈的战斗间歇,狭窄的地下坑道内,志愿军卫生员王兰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鏖战多日、伤痕累累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歌声中昂起头来,眼眸清亮。

《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

吴炯,就是电影《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之一,曾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二等功。

抗美援朝女英雄吴炯

连里唯一的女战士

当年,年仅17岁的吴炯得知家乡的驻扎部队面向社会征兵,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吴炯是连队的卫生员,也是唯一一名女兵,部队领导不同意吴炯去前线,吴炯咬破手指写血书来表明自己要去前线的决心。1951年9月,18岁的吴炯如愿成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作为志愿军15军45师监工一连的卫生员和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同在一个部队。

17岁的吴炯

来到前线,她把头发剪短压在军帽里,根本看不出是连里唯一的女战士。

“炮火连天的,一个女娃来了能干啥?”有战士们这样说,因为监工连的工作艰巨而危险,运送作战物资、修工事、挖防空洞、抢送伤员……但没过多久,这个姑娘就让战友刮目相看了。

行军中她背着沉重的药箱,还帮着伤员扛背包;抢修公路,她和战友一起到河里捡石头,在冰冷的河水里一泡就是一天;到了宿营地,顾不上休息就背着药箱到各班巡诊。

不放弃任何一位伤员

1952年10月,吴炯所在连接到命令向上甘岭进发。一次敌机轰炸,防空洞不幸被敌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击中了。吴炯不顾机枪扫射和漫山大火,冲进防空洞,把受伤的战友背到隐蔽的地方。她在山洞中发现一位烧伤的战士,当大家认为他已经牺牲了的时候,吴炯发现他还有微弱的脉搏,于是立即进行抢救。没有烧伤药,她便用雪水敷患处,拔下自己的头发消了毒给他穿血泡。看他嘴干裂了,吴炯把雪捏成条状,先在自己嘴里含一会儿,再一滴一滴地喂到他嘴里。战友得救了,吴炯却累晕过去。45年后,这名叫姚徐达的被救战士,几经辗转从武汉来到天津与吴炯重逢。身穿旧军装,挂满军功章,两位老人见面时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拥抱在一起。

上甘岭战场上,吴炯所在连队分散驻扎,当得知连队一个班集体发生煤气中毒时,吴炯迅速奔赴现场救人。她刚来到出事的营地,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在她前方爆炸,吴炯面对惨烈场面,没有丝毫犹豫和停顿,全身投入到救治伤员中。

吴炯坚信多救治一名战士,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在战场上从未放弃一名伤员。

从志愿军到志愿者

在朝鲜期间,吴炯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了二等功。而最让她感到光荣的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战争胜利后,吴炯始终不忘入党初心,永葆军人本色。1989年,退休不久的吴炯报名参加了天津市和平区志愿者协会,成为我国第一批医务志愿者中的一员。从此,人们经常看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白大褂、肩挎着药箱忙于社区医护工作。老人将自己所获的荣誉和军功章全部上交给国家保存,2013年吴炯老人80岁生日之时,她郑重地对家人讲了深藏已久的一个心愿:死后将遗体捐献做医学研究。这一年,她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80岁的吴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这熟悉的旋律响起

吴炯老人仍会跟着哼唱

她说

《我的祖国》这首歌永远难忘

它是我心中永远的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