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認爲:肝爲剛髒,主疏泄,肝氣具有疏通、條達、升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氣的沖和條達之象來類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將其歸屬於木。

但是,有趣的是,足厥陰上的穴位的主要治療作用並不是以疏通肝氣,治療肝氣鬱結所導致的一系列疾病爲主,而是以治療陰器相關的病症爲主,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素問·靈蘭祕典論》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精神情志

中醫認爲,人的精神活動除由心所主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關。肝的這一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爲精神愉快、心情舒暢、理智靈敏;疏泄不及,則表現爲精神抑鬱、多愁善慮、沉悶欲哭、噯氣太息、胸脅脹悶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爲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脹痛、失眠多夢等。

2、促進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於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異常的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噯氣泛酸,或腹脹、腹瀉等,中醫稱爲”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3、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着氣機的調暢。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則可見胸脅刺痛,甚至症積、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除此之外,肝的疏泄功能還有疏利三焦、通調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時還可出現腹水、水腫等。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與否造成的影響如此之大,在中醫選穴治療上,多選擇足少陽經上的穴位,爲什麼呢?

我們知道,膽附於肝,經脈互相絡屬,構成表裏關係。從臟腑功能上看,膽汁來源於肝,臨牀上,肝膽的辨證不能截然分開,肝膽的症候常同時出現,如肝火旺盛或者膽火旺的病人,都可出現胸脅痛,口苦咽乾,急躁易怒等症狀;肝膽溼熱而導致黃疸,既有發黃、口苦等膽汁外泄的症狀,又有脅痛,抑鬱不樂、肝氣鬱結的表現。

從古典經絡循行起源過程來看,足厥陰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僅僅指的是下肢內側與陰器相聯繫的特定經脈,在“十二脈”理論逐漸完善並對應於十二臟腑才聯繫於肝,足厥陰經在陰器以上軀幹部位只有章門何期門二個穴位,均位於脅肋部,與足少陰經交錯,且在《銅仁腧穴鍼灸圖經》之前文獻,章門歸入足少陽經,期門歸入足太陰經脈。

可能是因爲肝膽、足厥陰經與足少陽膽經之間的密切聯繫,當肝失疏泄陰器一系列症狀時,可以選擇對應的足少陽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