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观点认为:肝为刚脏,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

但是,有趣的是,足厥阴上的穴位的主要治疗作用并不是以疏通肝气,治疗肝气郁结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为主,而是以治疗阴器相关的病症为主,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除此之外,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造成的影响如此之大,在中医选穴治疗上,多选择足少阳经上的穴位,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胆附于肝,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从脏腑功能上看,胆汁来源于肝,临床上,肝胆的辨证不能截然分开,肝胆的症候常同时出现,如肝火旺盛或者胆火旺的病人,都可出现胸胁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等症状;肝胆湿热而导致黄疸,既有发黄、口苦等胆汁外泄的症状,又有胁痛,抑郁不乐、肝气郁结的表现。

从古典经络循行起源过程来看,足厥阴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仅仅指的是下肢内侧与阴器相联系的特定经脉,在“十二脉”理论逐渐完善并对应于十二脏腑才联系于肝,足厥阴经在阴器以上躯干部位只有章门何期门二个穴位,均位于胁肋部,与足少阴经交错,且在《铜仁腧穴针灸图经》之前文献,章门归入足少阳经,期门归入足太阴经脉。

可能是因为肝胆、足厥阴经与足少阳胆经之间的密切联系,当肝失疏泄阴器一系列症状时,可以选择对应的足少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