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不是一次叛亂,而是至少10次以上。但因爲中間所延伸的時間太長,我們就以一個爲重點,拋開講述這些由於和尚造反而引起的“滅佛事件”。

佛教,作爲一個源自印度的宗教,在中國快速發展之後並影響了整個亞洲。但今天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和其他宗教一樣,也經歷了幾次巨大的幻滅和沉浮。

這其中原因很複雜,但最大的問題是寺院自身太過貪婪所造成的。在有些時期,這些和尚甚至起兵造反,釀成了一次次大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一次針對和尚的大屠殺

公元455年,長安城內由和尚及其信徒醞釀成了一場巨大的叛亂。此後,朝廷下令,將長安城內的所有和尚和寺院全部“粉粹”,此事並快速波及到了全國。

而像這樣以教徒爲首領的反叛運動歷史上不下於10次,這又是爲什麼呢?不僅如此,在我國曆史上,針對寺院而進行的運動不知道有多少次。

在這些運動中,僧侶被迫還俗,寺院財產並沒收,佛家受到嚴格的限制。這些看似可憐,卻一點都不值得人去同情。

因爲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一切都是自己作死的結果,我們先看看寺院自己都做了什麼。

·古代寺院的貪婪和擴張

1、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大概有3500萬人,僧侶卻佔了200多萬;

2、沙門不敬王,僧侶不勞動、不交稅、不服役,還有豁免權、有妻女、有鉅額財產;

3、寺院養武僧、放高利貸、經營當鋪和旅店,有着嚴密的等級組織;

4、佛教作爲外來宗教,和本土的儒教、道教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5、佛教裏有些門派提倡“陰陽雙修”和“集體陰陽修”,濫交成性;

6、和尚宣傳末世論,營造極樂世界,大大削弱了人在本世的積極性;

7、有些教派提倡嚴格的戒律和禁慾,時間長了容易種族滅絕;

8、寺院不但擁有數量龐大的信徒和號召力,還想參與政治;

9、大量豪華寺院的建造不下於皇宮,但比皇宮要多得多,極大地浪費了帝國的資源;

10、寺院佔有大量的土地、財產,還控制信徒的思想,嚴重威脅到了皇室的統治;

在6世紀的時候,著名的儒學家範縝寫了一部《神滅論》,此後韓愈寫了《論佛骨表》都直言不諱地揭示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迷信活動。

他們的這些著作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還好他們是在中國,如果他們生活在當時被黑暗宗教勢力控制的西方,那他們必死無疑。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那種宗教,他們做大之後都會將貪婪之手伸向權勢。而且,幾乎這些宗教都有同一個性,就是內部腐化、濫交、貪婪,表面卻又無比聖潔。

他們利用一種末世理論或虛構的“天堂幻境”來誘導人將他們的財富、身體、權勢,乃至靈魂自動地奉獻給這些自稱爲僧侶的人。

·信仰到底是什麼

人沒有信仰是可怕的,但迷信起來就更加可怕。

僧侶叛亂僅僅發生在中國嗎?日本的戰國時期的和尚也想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後來的日本和尚做了什麼。

很多人都認爲後來日本的崛起歸功於“明治維新”,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和尚爲日本崛起所做出的貢獻絕對比明治天皇更大。

在長達幾百年的明清兩個朝代中,日本的和尚和寺院一直都在做着一件令很多國人感到臉紅的事,那就是大力建造“寺子屋”,也叫“寺小屋”。

什麼叫“寺小屋”?就是日本和尚專門針對窮人家孩子所建造的私塾。但和明朝、清朝的私塾不同的是,“寺子屋”只接受窮人捐獻,是不主動收費的,也就是義務或半義務性質的。

在整個一個明清兩朝,日本和尚通過寺院財產建造了3萬多所“寺子屋”,但日本僅僅只有我們的兩三個省那麼大(37萬平方公里)。

這樣一直堅持做了幾百年的後果是什麼?

是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國民識字率達到了45%,這個教育水平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當這些人進入工廠之後,他們成爲了日本第一批高素質的製造業工人。

請問,如果你是一家五金製造廠的老闆,你手下的工人有90%的文盲(民國末年的國民識字率爲10%),你的產品合格率會高嗎?

如果讀者裏有人去過日本旅遊,你會發現日本的香客多少都很小氣。不但進出寺院不用買門票,其香火錢也幾乎都是一毛兩毛的。

在日本,你經常能看到身上穿着破爛僧服的和尚在大街上化緣或緩慢地行走着。

作者說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說即便是和尚,也應該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應該太過貪婪。

要說信仰,什麼叫信仰?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有些人的信仰堅定,有些人的信仰模糊而已。

佛祖、上帝、真主、太上老君可以是信仰,金錢、美女、學問、榮譽、溫飽、健康也可以是信仰。信仰就是人內心深處最渴望得到的東西,而不一定非要是宗教。

佛教,自從公元前1世紀通過西域傳入我國以來爲我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這些金光燦爛的背後,也存在着各種派系鬥爭。

這些鬥爭有來自佛教內部的,例如慧能和神秀的鬥爭,禪宗、淨土宗、律宗等“四門八派”之間的鬥爭,也有來自外部的,它們都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談資。

如果再看看歷朝歷代的“滅佛”事件,幾乎都是在寺院極端擴張,帝國極端危機的時刻。這除了皇帝害怕僧侶造反之外,寺院的龐大財富也是皇帝們垂涎的目標。

每當帝國經濟危機時,沒收寺院財產,並將龐大的僧侶團體編入戶籍進行徵稅是解決帝國危機的最快捷的方法。

當看完寺院在中外的發展史之後,很多人對曾經的“滅佛”事件產生了極大的同情。

最後作者就用佛教用語結尾:萬事有因纔有果,種什麼因,就會結出什麼果,不是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