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言有問題」是大部分家長髮現孩子不同於同齡兒童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自閉症孩子早期診斷中,有超過一半的父母是因爲孩子不會說話,才選擇帶孩子去看醫生或尋求幫助。

但越重視其實就越容易走進誤區。

那麼在家庭語言干預中,有哪些“坑”是家長們最容易踩的呢?

01

必須做口肌訓練?

教孩子說話發音,最大的“坑”一定是家長認爲孩子說話有問題的話就必須得做“口肌訓練”。結果做了一段時間後反而發現往往沒效果。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口肌訓練”針對的是發音器官有器質性障礙的孩子,比如發音不清楚、吞嚥有問題等。

“自閉症孩子不說話”並不都是因爲發音器官有障礙,其形成是複雜的,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需要整體去看孩子的溝通、語言理解、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02

事事包辦

有數據顯示,特別是在習慣“事事包辦”的家庭中,更容易出現語言有問題的孩子。

孩子只要一有需求,他的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家長就馬上心領神會並及時滿足孩子,無形中卻“剝奪”了讓孩子說話的機會。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些事我都不用說話就能輕輕鬆鬆搞定,爲什麼還要費勁去開口呢?

比起事事主動出擊,家長們不妨嘗試“裝傻”,等到孩子自己開口提要求後,再給予回應。

03

“金口難開”

“貴人語遲,金口難開”,這一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謊言。就因爲這句經典的俗語,多少孩子耽誤了最佳的黃金康復干預期。

一直盼着孩子開口叫爸媽,別人家的孩子幾個月就會叫、1歲多就會哼兒歌,自家的娃2歲了還開不了口。

焦慮的時候於是傻傻地信了別人的安慰: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不要着急,等段時間他的金口就開啦。

確實是有小部分的孩子開口說話比較晚,但大多數正常發育的孩子到了語言發展階段就都會慢慢學着說了。

您的孩子如果不屬於這一小部分孩子,傻等只會錯過孩子最佳的干預時間。

所以當發現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齡還不會說話時一定要及早找專業人士或機構進行評估,及早針對孩子的問題進行康復干預。

04

過度依賴電子產品

許多家長工作太忙,索性直接把孩子丟給了“電子保姆”。孩子不說話,就讓TA跟着iPad、手機、電視上的遊戲、動畫片、歌曲說話。

然而,久而久之,孩子依舊還是原來那個不說話的孩子,又或者經常聽到家長苦惱地說自家孩子現在只會背動畫片裏的臺詞,其他的什麼話也不說。

家長殊不知,孩子需要的互動式語言,電子產品是無法做到的。電子產品產生的只是一個單向的過程,缺少最關鍵的互動

我們和孩子交流時,孩子接收到的並不僅是聽到的那些話,還包括表情、動作、音調、語氣以及說話的場合等。

而在正常的語言場景中,我們也能根據孩子的反應及時做出回應和調整,從而讓孩子慢慢地掌握更多的語言,孩子的語言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05

病急亂投醫

當孩子存在“語言遲緩”、“言語障礙”的症狀時,有些家長就會抱着“病急亂投醫”的念頭,嘗試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喫藥、打針、鍼灸、腦部刺激……花費不菲,孩子的狀況卻仍然沒有好轉。

切忌,孩子出現語言、言語等方面的障礙並不是發燒、感冒,喫喫藥、打打針就能好。

家長不要再花心思找“特效藥”,無論是市面上打着中藥的名頭做出的湯劑和飲片,還是掛着科學幌子的療法、技術都不是孩子的靈丹妙藥。

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及時進行干預孩子進行科學、系統的言語訓練。

06

孩子聽不懂,說也白說

很多家長覺得“反正我家孩子還不會說話,跟TA說話也聽不懂,累得慌還白費勁”

這個做法絕對是不可取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從孩子出生起,我們就要給孩子不斷的進行語言的刺激,要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得好,爸爸媽媽要多示範、多說

因爲語言環境對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很重要,所以家長如果能根據孩子當前的語言能力水平給予正確的語言刺激和足夠多的語言刺激量,“那最終我們可以期待“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變化。

所以家長需要警惕,儘量避開這些坑,給孩子專業的訓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