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軍事編制中“團一級”編制是最重要的編制,因爲很多軍事行動都是團一級來組織展開的。那麼團一級編制爲何如此重要呢,一個團到底有多少人呢!

自古以來,中國軍隊以營作爲基本戰略單位,一個標準營是五百人,不同的是:古代建制營下轄五隊,每隊爲100人。而現代軍事編制營下轄3個連,每個連150人左右,同時營部50人,也正好是500人的編制。

因爲營對應的鄉鎮一級,也就是一個鎮上的軍事力量通常是一個營,那麼作爲鄉鎮一級以上的縣級對應的就是團級。一個團下轄幾個營,通常是指的這個縣下面有幾個鄉。

戰時進行兵力動員時,以村小組爲單位組建成班,以村爲單位組建成連,以鎮爲單位組建成營,以營爲單位組建成團,這樣召集的士兵通常作爲預備役存在。否則召來幾百號人,到底怎麼管,自然亂成一堆,同一個村小組幾個人中挑一個人當班長,大家都很熟悉,自然不會有太大的爭議,以此爲基礎搭建軍事建制,這也是中國人的聰明之處。

團是部隊作戰的基本單位,連是部隊作戰的戰術單位,這大家很好理解,一個連相當於一個村。

一個標準團下轄三個戰鬥營及團部特務連共計十個戰鬥連,標準建制也就2000人。有時部隊兵員不足,會採取團直轄五個連,這也就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小團,兵力1000人左右。如果部隊兵員充足,團可能下轄20個戰鬥連隊,可以組建成8個營,這也就是《亮劍》中李雲龍口中所說“八個營”的大團。

軍隊最重要的是成建制,不能亂,所以部隊招募士兵及組建成軍隊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並不是想當然的。合理的軍隊編制是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比如“三三”制屬於進攻編制,一個團下轄三個營的原因是:一個營主攻,一個營輔助,一個營打援。而中國傳統的“五五“制是一種守城的防禦編制,前後左右四隊(連)守四個城門,中軍居中隨時支援四個城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戰場上一直處於守城狀態度,而部隊卻採用“三三“制,所以經常因爲部隊頻繁調動造成同一方向的守軍互相不認識,經常會出現漏洞,從而引發全軍崩盤。

比如:一個團負責守城,因爲一個團只有三個營,而防守是四個方向,必然會有一個方向是幾個隸屬不同營的連進行混編防守,因爲不同的連隊作戰風格與作戰能力都不一樣,經常出現的一加一小於一的效果。最容易出現的是我一個排防守雖然有點喫力,但是能守住,你一個連來了,馬上就失守的問題,打仗打的就配合,沒有配合還不如單打獨鬥。如果防守一個方向是同一個營的,那麼指揮配合協調都能很快嚴格執行。

“三三”制的一個團雖然兵力是10個連的,但中間增加了營一級指揮系統,從而在實戰編制隸屬上產生混亂,所以如今的“三三“制師團營編制開始向“五五”制的軍旅營編制靠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