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隨着蔣介石在內戰結束之後,逐漸拉開了重點進攻解放軍的序幕,我軍接連在與國軍的作戰中選擇轉移,避免與敵軍在不利條件下決戰,因此蔣介石認爲我軍在實力方面全面處於下風,因此對取得大規模內戰的勝利又增添了幾分信心。

1946年,蔣介石趁着蘇聯紅軍撤離後,企圖完全佔領東北,命令杜聿明指揮國民黨11個軍向我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全面進攻,意圖將我軍在東北的力量完全消滅。爲了將蔣介石拉回到和平談判的桌前,我黨命令東北聯軍堅決守住四平爲主的防線,堅決不讓國民黨軍前進一步。

1946年4月4日,杜聿明指揮下的國民黨軍在美械裝備和飛機火炮的支援下開始向我東北民主聯軍進攻,而我東北民主聯軍由於剛剛取得抗戰的勝利,在裝備方面依然以日軍的裝備爲主,在火力方面遠遠無法與人數和裝備佔優的杜聿明抗衡,在激戰數月後,國民黨軍隊向我東北民主聯軍扼守四平的關鍵隘口——塔子山調集了全部主力,意圖將我軍全部殲滅在塔子山地區。

在我東北民主聯軍7旅19團的全力阻擊下,因爲傷亡過於慘重,最終還是撤出了陣地。而杜聿明部在佔領四平後下令繼續迂迴,企圖徹底切掉民主聯軍的退路。由於整體局勢於我軍非常不利,因此我軍各部主動撤出了戰鬥,四平保衛戰以杜聿明攻佔四平勝利告終。

通過這場戰役,讓國軍的王牌主力新22師信心大增,這支在國軍中聲名顯赫的王牌軍更是認爲自己擊破在陝北的我軍各部。正是由於杜聿明部在四平的勝利,讓蔣介石認爲東北我民主聯軍已經完全無法與國民黨軍進行正面決戰, 因此對於東北反而過於掉以輕心了起來,但是僅僅一年後,東北民主聯軍反而增加到了將近50餘萬人,遠遠超過了杜聿明部。

而到遼瀋戰役爆發之時,已經成爲東北野戰軍的民主聯軍已經成爲我解放軍各部中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最好的軍隊。近乎達到百餘萬人。

而1946年7月4日,在東北取得勝利之後,蔣介石又將目光放置在陝北,而恰好胡宗南所部的國軍已經完成整編,共計22萬餘人,在閻錫山部的配合下,準備進攻晉東南部的我軍力量,但在我軍獲悉該情報後反而給了胡宗南一記迎頭痛擊,胡宗南部轉而將進攻矛頭指向了我陝甘寧邊區。

1947年3月,胡宗南在回憶研究後決定從兩個方向分別向我陝甘寧解放軍進攻,已達到佔領延安以及整個邊區的目的,從軍事上的勝利達到政治上的勝利。因此在3月13日指揮所部國軍共計14萬人,分兩路向延安進攻。而在我黨中央運動戰的領導下,全軍全黨撤出了延安,因此胡宗南所部第1師第1旅佔領的延安,只不過是一座空城,而胡宗南卻大吹大擂好大喜功,不惜假報軍工。因此蔣介石更加志得意滿。蘇滬對取得完全的勝利已經胸有成竹了。殊不知,這是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幾年時光。

蔣介石的獨裁野心正是隨着這兩次戰鬥的“勝利”,越來越膨脹。對我軍的力量發展完全失去了清晰的認識和判斷。放任我軍在東北力量的發展。導致了整個國民黨軍從剛開始的優勢變成了均勢,最後一觸即潰,望風而逃,在敗局的已定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幾個部隊的戰鬥力是改變不了大局的。

結語:其實從國共力量在東北的反轉,國民黨在朝着失敗的方向一路狂奔,幾乎沒有停止過,就連現在也是如此。只有符合歷史大勢,順應國家統一的潮流纔是正確的做法。

史料來源:《四戰四平》、《胡宗南的最後十二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