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南京圖書館,人們一定會想到位於大行宮的那幢宏偉建築,這是南圖的新館。截至2017年底,南圖藏書總量超過1200萬冊,僅次於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位居全國第三。許多人只知道南圖的舊址是位於碑亭巷的幾幢老樓,南圖最早的地址卻鮮爲人知!那麼,南圖是從哪裏起步的呢?

這就要從陶澍創辦的惜陰書院說起。惜陰書院爲清末南京著名的八大書院之一,位於城西清涼山附近的龍蟠裏,東鄰虎踞關,前臨烏龍潭,環境幽雅,景色秀美。龍蟠裏舊有四松庵,是因庵中植有四株六朝松而得名。1838年,兩江總督陶澍因其先祖陶侃曾於清涼山一帶破蘇峻叛軍,而在龍蟠裏繪像刻石,立有陶桓公祠。同年,陶澍在此地創建惜陰書院,這“惜陰”二字也是爲弘揚陶侃的惜陰精神而名。

陶澍本人就是寒窗苦讀,珍惜光陰的榜樣。道光帝曾兩次賜匾“印心石屋”,以表彰陶澍的勤奮好學,政績卓越。陶澍謝恩摹刻的“印心石屋”臥碑也一直置於惜陰書院,後來才移至長江路292號大院(兩江總督署舊址)。

惜陰書院規模較大,聘請了當時名儒薜時雨爲書院山長,挑選優秀學生入學,書院教學內容以經、史、詩、賦爲主。書院還採取類似今天的獎學金制度,每月考試的前十名,分別獎以銀兩,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陶澍一生尊師重教,在家鄉和任職之處辦了不少書院,惜陰書院可能是陶澍創辦的最後一座了。1839年,陶澍卒於兩江總督任上。惜陰書院後在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增葺改爲上元高等小學。

1907年,從歐美考察歸國的兩江總督端方,深感圖書館的“開益神智、增進文明”的作用,向光緒皇帝上奏,懇請在南京興辦一座公共圖書館——江南圖書館。當時的中國正遭到列強欺凌與掠奪,江南圖書館的籌建也十分艱難。

我國清末四大藏書家的藏書樓,也正面對着帝國主義張開的魔爪。江南圖書館籌建之時,正是陸心源的“宋樓”藏書被日本強購後不久,爲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派籌集專款七萬三千餘元,於1907年11月,將“八千卷樓”藏書全部購入並運至南京,並委派著名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繆荃孫(號藝風、字筱珊) 爲圖書館總辦(館長),陳慶年爲坐辦(副館長)。另外,端方還購買了武昌“月槎木樨香館”藏書及各地善本書、地方誌、金石拓片等圖書資料,保護了大批祖國珍貴文化遺產。

端方將新建成的圖書館,選址在惜陰書院舊址,並新建兩幢書庫共44間,耗資三萬多兩銀子,存放書籍五萬餘冊,其中有不少宋、元、明、清朝祕籍珍本、名家批校本、精抄本。經過三年的籌建,又增購大量新舊圖書, 1911年11月正式定名爲江南圖書館,並正式向公衆開放閱覽。

1927年,南京成爲國民政府首都,全國實行大學區制,南京圖書館易名爲第四中山大學國學圖書館。1928年5月,又更名爲國立中央大學國學圖書館,館長爲知名學者柳詒徽。1928年柳館長爲紀念江南圖書館創辦人,將陶侃、陶澍、端方(號陶齋)和繆荃蓀(號藝風)的姓和號合在一起,將藏書樓命名“陶風樓”,並請國民政府政要譚延闓題寫匾額。圖書館吸引了許多知名學者前去閱讀瀏覽,顧頡剛、蔡尚思、胡適之、蔡元培、黃賓虹、徐悲鴻等著名學者都曾住館閱讀。

解放後,惜陰書院作爲南京圖書館特藏部,惜陰書院現存的陶風樓經多次整修煥然一新,樓前的兩棵百年銀杏及姿態奇特的松柏生機盎然,與“景陶堂”原址的平房,構成一幅江南園林美景。

現在的惜陰書院,凝聚着“詩和遠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