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京图书馆,人们一定会想到位于大行宫的那幢宏伟建筑,这是南图的新馆。截至2017年底,南图藏书总量超过1200万册,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许多人只知道南图的旧址是位于碑亭巷的几幢老楼,南图最早的地址却鲜为人知!那么,南图是从哪里起步的呢?

这就要从陶澍创办的惜阴书院说起。惜阴书院为清末南京著名的八大书院之一,位于城西清凉山附近的龙蟠里,东邻虎踞关,前临乌龙潭,环境幽雅,景色秀美。龙蟠里旧有四松庵,是因庵中植有四株六朝松而得名。1838年,两江总督陶澍因其先祖陶侃曾于清凉山一带破苏峻叛军,而在龙蟠里绘像刻石,立有陶桓公祠。同年,陶澍在此地创建惜阴书院,这“惜阴”二字也是为弘扬陶侃的惜阴精神而名。

陶澍本人就是寒窗苦读,珍惜光阴的榜样。道光帝曾两次赐匾“印心石屋”,以表彰陶澍的勤奋好学,政绩卓越。陶澍谢恩摹刻的“印心石屋”卧碑也一直置于惜阴书院,后来才移至长江路292号大院(两江总督署旧址)。

惜阴书院规模较大,聘请了当时名儒薜时雨为书院山长,挑选优秀学生入学,书院教学内容以经、史、诗、赋为主。书院还采取类似今天的奖学金制度,每月考试的前十名,分别奖以银两,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澍一生尊师重教,在家乡和任职之处办了不少书院,惜阴书院可能是陶澍创办的最后一座了。1839年,陶澍卒于两江总督任上。惜阴书院后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增葺改为上元高等小学。

1907年,从欧美考察归国的两江总督端方,深感图书馆的“开益神智、增进文明”的作用,向光绪皇帝上奏,恳请在南京兴办一座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当时的中国正遭到列强欺凌与掠夺,江南图书馆的筹建也十分艰难。

我国清末四大藏书家的藏书楼,也正面对着帝国主义张开的魔爪。江南图书馆筹建之时,正是陆心源的“宋楼”藏书被日本强购后不久,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派筹集专款七万三千余元,于1907年11月,将“八千卷楼”藏书全部购入并运至南京,并委派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缪荃孙(号艺风、字筱珊) 为图书馆总办(馆长),陈庆年为坐办(副馆长)。另外,端方还购买了武昌“月槎木樨香馆”藏书及各地善本书、地方志、金石拓片等图书资料,保护了大批祖国珍贵文化遗产。

端方将新建成的图书馆,选址在惜阴书院旧址,并新建两幢书库共44间,耗资三万多两银子,存放书籍五万余册,其中有不少宋、元、明、清朝秘籍珍本、名家批校本、精抄本。经过三年的筹建,又增购大量新旧图书, 1911年11月正式定名为江南图书馆,并正式向公众开放阅览。

1927年,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全国实行大学区制,南京图书馆易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国学图书馆。1928年5月,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馆长为知名学者柳诒徽。1928年柳馆长为纪念江南图书馆创办人,将陶侃、陶澍、端方(号陶斋)和缪荃荪(号艺风)的姓和号合在一起,将藏书楼命名“陶风楼”,并请国民政府政要谭延闿题写匾额。图书馆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前去阅读浏览,顾颉刚、蔡尚思、胡适之、蔡元培、黄宾虹、徐悲鸿等著名学者都曾住馆阅读。

解放后,惜阴书院作为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惜阴书院现存的陶风楼经多次整修焕然一新,楼前的两棵百年银杏及姿态奇特的松柏生机盎然,与“景陶堂”原址的平房,构成一幅江南园林美景。

现在的惜阴书院,凝聚着“诗和远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