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民電競

作者|王徽之

編輯|Kevin

近期的某電競論壇上,愛奇藝體育CEO喻凌霄在發言時痛批電子競技,直言電子競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被稱爲體育,引發了電競圈內不小的輿論風波。

“從遊戲演變而來的所謂的電子競技,我堅決反對它是體育,這是我明確的觀點。我不管你怎麼加入的亞運會,不管你怎麼搞定的亞奧理事會,但是,我不認賬。體育可能在未來需要更多的線上產品,但他一定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體育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倡導非健康方式。”——喻凌霄原話。

電子競技是不是體育項目,這點已經毫無爭議,早在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就已經明確電子競技爲中國第99個體育項目。中國電競發展二十年,早已變成“資本寵兒”,尤其是各地政府的利好政策接連頒佈,更是加速了電競產業的和諧發展。

作爲體育從業者,喻凌霄的“逆勢言論”引來了衆人圍攻,但不得不說,他的觀點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電競抵制者的觀點,這些人爲什麼無法接受電子競技呢?從喻凌霄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

混淆遊戲與電競的概念

混淆了遊戲與電競的概念,是現在很多人抵制電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些人眼中,那種成天泡在遊戲中不事生產的“網癮少年”就是電子競技代表,因此,他們想當然的給電競套上“不健康”的標籤。

我們必須要先明確什麼樣的遊戲才能成爲電競項目。玩家能夠在固定遊戲規則下,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如充值等)影響,公平、公正、公開的進行對抗,這纔是一款能夠發展成電競項目的遊戲。從這個角度來看,電競未來的發展很寬廣。

但實際上,電子競技的概念又很窄,以電競賽事爲核心,將俱樂部、廠商、投資商等各方聚集在一起,圍繞電競選手創造價值,從而衍生出產業相關內容,建立穩定健康的產業生態,這纔是電子競技的核心。由此不難看出,電子競技必須建立在完善的賽事體系之上,它是比遊戲更高層次的存在。

不是每位足球愛好者都能參加世界盃,同樣的,也不是每個遊戲愛好者都可以成爲選手去打電競。更多情況下,玩家都只是以一種打發時間、娛樂消遣的態度進行遊戲,這種時候不能將之稱爲電競。

中國遊戲玩家數以億計,但真正成爲電競選手的,僅僅只有一小撮。如同足球選手一般,電競選手每天的訓練也非常嚴格且枯燥,他們需要不停的鍛鍊反應力與手感,將身體狀態提升至最好迎接每一場比賽。

打遊戲≠電子競技,真正區分電子遊戲與電子競技的關係,纔是接受電競的第一步。

強行違背體育發展進程

“遊戲演變來的電子競技,不配被稱爲體育”,這種觀點本身就違背了體育的發展歷程。

以足球爲例。目前可查的最早足球形態是中國的蹴鞠,相傳蹴鞠由黃帝發明,用於軍中訓練,傳入民間後成爲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

不難看出,蹴鞠在戰國時期,與吹竽鼓琵、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等玩樂活動並稱,是民衆主要娛樂項目之一。而到了唐朝,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的描寫,“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更是展現了民衆對蹴鞠的熱情與喜愛。

在還沒有“體育”這一概念的中國古代,蹴鞠作爲老少皆宜的活動,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遊戲之一。如今,蹴鞠演變成現代足球,已經成爲風靡全球的體育運動,四年一屆的世界盃更是足球愛好者們的狂歡盛典,誰還會在意最早的足球是不是一款遊戲呢?

反之來看,如果體育項目不具備普遍的娛樂性,無法獲得廣大羣衆的喜愛,那麼這個項目將很難推廣。以棒球爲例,2012年棒球因全球普及度不高,參賽區域少,退出奧運會項目,雖然在東京奧運會即將短暫迴歸,但依然改變不了消失的命運。

最早的體育項目大半都是由遊戲演化而來。遊戲的娛樂性決定了它能夠被快速推廣,隨着玩家基數的增加,遊戲規則逐漸完善,遊戲慢慢展現出競技性,這就是遊戲向體育轉變的過程。

電子競技的發展同樣符合這一過程,我們不能因其早期的通俗,就否認其體育項目的本質,以“遊戲”爲藉口不承認電子競技是體育項目,顯然是說不通的。

不看好電競未來

體育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是短暫的,他們在青春正盛的年華里離開了炫彩的世界,一頭扎進嚴格的訓練中,把競技作爲生命中唯一的存在。

不論是傳統競技還是電子競技,只有頂尖選手才能站上最終領獎臺,選手爲了達成最終夢想,無不拼盡全力,因此健康問題幾乎是所有職業選手的大敵。劉翔跟腱斷裂,郭晶晶視力嚴重下降,張繼科肩膀受傷……傳統競技體育運動員的傷病多來自於高強度的訓練,電子競技體育運動員也是如此。

過往電競運動員不被看好的一大原因,還在於不健康的身體和退役後的人生規劃。但隨着電競行業愈加完善,越來越多的俱樂部配備了醫療崗位,隨時幫助選手緩解傷痛。選手們在退役之後的選擇也變得多起來,直播、解說、教練、轉向幕後、甚至是重回學校,都能讓他們收穫更好的未來。

我們不難發現,抵抗電子競技發展的大多爲老一輩年長者,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匱乏。就像是二十年前無法接受周杰倫,二十年後他們也無法接受電子競技。陽光之下必有陰影,對於同一件事物,有人讚美就會有人厭惡,電子競技發展至今,小小非議已經無法影響其前進的腳步了。面對不同的聲音,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在不斷推動電競產業發展的同時,保障產業生態的健康穩定。至於那些不相信電競的人,便讓時間去征服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