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良将很多,但是都集中在了魏国,蜀国吴国的良将就相形见绌了。其中蜀国,地处不毛,良将稀少,到了后期更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境地。

即便是蜀国的前期,能真正算得上良将的,也就关羽一人而已,“蜀乃小国,名将唯羽”,就是对当时蜀国武将情况的评定了。

但是小编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始终觉得关羽与真正的良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唯有魏国五子被称良将,才是名副其实。怎么说呢?

我们以关羽、徐晃的一番对话为证探讨,谁才是良将?什么才是评定良将的标准?

《三国演义》第76回目: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文中写到:徐晃领兵攻打沔水,关羽披挂上马,与徐晃有这样一番对话: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古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他人可比,今日何故数穷吾儿矣?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羽。

从两人这番对话来看,徐晃才是真正的良将。

首先,作为一员良将,人品是要过关的。

徐晃与关羽动手之前,已经表示了自己对关羽的尊重和仰慕,并对自己过去与关羽的交情念念不忘。从“欠身而言”到“追忆往昔”,令人感慨良多。徐晃始终还是记得关羽曾经对自己的好。相反关羽的表态,就让人觉得有些意气用事,公私不分了。怎么说呢?

关羽竟然对徐晃的“造访”一脸错愕的深情,甚至还纳闷地质问徐晃:既然我们交情深厚,你为什么老是欺负我的儿子呢?

徐晃不得已,只好说出不敢因私废公的话,关羽此刻方才醒悟过来,然后表示气愤,挥刀截住徐晃厮杀。

在关羽的潜意识里,他始终把情义两字看得比生命重要,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兄弟情长,忠义千秋,但不符合时代对于良将的定位!

第二,徐晃公私分明,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孰轻孰重,徐晃分得很清楚,关羽就显得有些含糊了。

这一点,从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事,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徐晃的举动和变态,更符合时代对良将的定义,他与关羽的这段对白,是一代良将的真实写照,他自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个人情义与国家事务产生冲突,徐晃能第一时间斩断情丝,这才是公私分明的良将典范。而关羽的反应就是一个义士的反应:既然是多年的朋友了,就不应该咄咄逼人,难道不对吗?

从中一对比,徐晃的良将形象就力透纸背,令人印象深刻,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

小编以为,罗贯中这样子写关羽,是因为他看重的是关羽的情义深重,而不是他的良将风范,如果关羽不说这些话,而是直接来一句:徐公明你来得正好,关某等候多时,快来领死吧,功劳簿上好记上关某的名字。

如果罗贯中随手这样一写的话,关羽与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良将有何区别呢?

很显然,在罗贯中的心目中,关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良将,而是一个忠义千秋,情深义重的汉子。罗贯中对于徐晃这些按照一定标准塑造出来的良将,只是欣赏而已,但是对关羽忠义千秋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喜爱。

正因为罗贯中看重“情义”两字,所以才把主人公之一的关羽塑造成一个情深义重的人物,而对于徐晃这样的配角,只要给出正确的历史定位,描写与其良将身份基本吻合即可,而不需要刻意去渲染什么。

那么您怎么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