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即1995年1月18日德国化学家阿道夫·布滕恩特(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1903.3.24-1995.1.18)去世。

布滕恩特1903年3月24日出生于不来梅港的韦塞尔穆德,父亲在汉堡经商。布滕恩特先在不莱梅港完成了基础教育之后,先后考入马尔堡大学(Marburg)和哥廷根大学(G Ttingen)学习化学。1927年,他从哥廷根大学毕业,期间师从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温道斯。

1927年-1930年,他在哥廷根化学研究所担任科学助理,1931年-1933年,他受聘担任哥廷根大学生物化学系专家及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室代理主任。随后,他成为了丹泽理工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长,直到1936年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1936年-1960年,他受聘担任柏林大学教授和柏林-达赫勒姆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后来又搬到了图宾根和慕尼黑。1945年-1956年,他在图宾根大学担任生理化学教授,1956年成为慕尼黑大学生理化学教授。1956年-1960年任慕尼黑大学生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布滕恩特的名字永远与他在性激素方面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他与鲁齐卡共同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29年,他分离出纯晶体形式的雌激素,几乎在相同时间E.A.Doisy在美国也独立完成了分离工作。

1931年,他分离出纯结晶形式的雄甾酮。1939年,他和鲁齐卡分别从雄甾酮中获得睾酮,这是恩斯特·拉奎尔于1935年从睾丸中获得的一种化合物。1934年布滕恩特又从黄体中分离出来孕酮。除了这些研究之外,布滕恩特还对性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中一些可能的致癌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期,他在性激素方面的工作主要负责大规模地生产可的松。

1955年1月18日,布滕恩特在慕尼黑去世,享年92岁。由他分离和提取出的几种性激素至今仍然在医疗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