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即1995年1月18日德國化學家阿道夫·布滕恩特(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1903.3.24-1995.1.18)去世。

布滕恩特1903年3月24日出生於不來梅港的韋塞爾穆德,父親在漢堡經商。布滕恩特先在不萊梅港完成了基礎教育之後,先後考入馬爾堡大學(Marburg)和哥廷根大學(G Ttingen)學習化學。1927年,他從哥廷根大學畢業,期間師從192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溫道斯。

1927年-1930年,他在哥廷根化學研究所擔任科學助理,1931年-1933年,他受聘擔任哥廷根大學生物化學系專家及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實驗室代理主任。隨後,他成爲了丹澤理工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直到1936年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

1936年-1960年,他受聘擔任柏林大學教授和柏林-達赫勒姆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後來又搬到了圖賓根和慕尼黑。1945年-1956年,他在圖賓根大學擔任生理化學教授,1956年成爲慕尼黑大學生理化學教授。1956年-1960年任慕尼黑大學生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布滕恩特的名字永遠與他在性激素方面的工作聯繫在了一起,他與魯齊卡共同獲得了193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29年,他分離出純晶體形式的雌激素,幾乎在相同時間E.A.Doisy在美國也獨立完成了分離工作。

1931年,他分離出純結晶形式的雄甾酮。1939年,他和魯齊卡分別從雄甾酮中獲得睾酮,這是恩斯特·拉奎爾於1935年從睾丸中獲得的一種化合物。1934年布滕恩特又從黃體中分離出來孕酮。除了這些研究之外,布滕恩特還對性激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其中一些可能的致癌特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後期,他在性激素方面的工作主要負責大規模地生產可的松。

1955年1月18日,布滕恩特在慕尼黑去世,享年92歲。由他分離和提取出的幾種性激素至今仍然在醫療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